分享

赵妙果老师:正确认识生死——大思想产生大力量(连载70/81)

 道德经学用 2019-03-16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生死?

仓央嘉措的《地空》中说:“人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人为什么生?生是为了履行自己的神圣协议。我们来到地球,都是事先经过考察计划好的,是我们自己设计好了这一生的路线图,也是我们自己请求了此生所有的功课——我们就是为了学习爱、践行爱、成为爱而来。我们生命的整个建构、生命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彻底理解、体验、靠近大我的长情大爱。从永恒的观点看,“出生入死”的生命目的,最终是与我们自己人生第二层楼长情大爱的神性合一,而进入生命的永恒。

这里的关键是,我们这一生是否为社会留下了慈悲,是否为报效祖国、感恩生命、关爱天下而尽心尽力?是否能历经艰难险阻而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里,我们想提到这位伟大人物,就是说出了这句千古名言的作者——他就是顽强与命运抗争、为后世留下了宏伟巨著《史记》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可以说,《史记》的问世,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走向,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今时今日。

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幼时聪明好学、博闻广记。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官职,虽无权势荣耀,但司马氏父子都以此为荣——在他们心中,修史是遗爱后世的崇高事业!公元前108年,37岁的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着手准备重修史书。

不幸的是,因直言为“李陵案”进谏,司马迁得罪了汉武帝,被投入大狱。案子落到了当时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用尽酷刑折磨司马迁,但司马迁始终不认罪,最后被判死刑。

据汉朝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笔巨资;那若想不死,就只剩下承受腐刑了,可这种刑罚是比死更让堂堂七尺男儿耻辱的惩罚!

清风傲骨的司马迁当然无法容忍自己接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裁。但他此生使命未竟,又怎能甘心赴死?他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毫毛,毫无价值。他想到了父亲修史的遗愿,想到了自己的志向,想到了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先人所受的屈辱和后来的骄人成果……黑暗的牢房中,死,显得如此容易;但活下去,意义更重大!

最终,面对生死抉择,司马迁毅然地选择了接受腐刑,这对他造成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司马迁在给好友任安的信中曾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但活下去完成使命的信念,让他从此抛却一切杂念,专心修史,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首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

十六年以后,司马迁燃烧整个生命为后人展示出了一部五十余万字、规模宏大的精准社会变迁史。鲁迅先生曾感慨:“《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生死面前,司马迁选择艰难地活下去,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使命,无论在历史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铸就了流芳百世的辉煌,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当我们对生死有了正确的观念以后,就会知道“死”并不可怕!

你看,烈士纪念碑上写着“烈士精神永垂不朽”,他们为了人类幸福献身,所以气壮山河,生命自然获得永生!反之,如果终生庸庸碌碌、得过且过,忘了人生的使命,即使活过百年,又与草木何异?

死亡,是我们谁也不可能抗拒的正常而绝对的事实——生老病死,这本身就是自然规律!今天,我们透视生死、领悟生死的意义,就是要让人生更壮丽、更长久、更健康、更幸福;就是要让自己这匆匆百年,活出为民尽责、为国尽忠、为天地尽心的精彩!

赵妙果

作者授权代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