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兰“金三角”,是如何将农业“撑”起的?

 崔竣豪 2019-03-17

荷兰农业“金三角”,是指政府、企业、高校,三者相互结合,又互为依托,成为荷兰农业发展最坚实的“后盾”。

荷兰“金三角”,是如何将农业“撑”起的?

(1)什么是农业“金三角”

所谓“金三角”机制,即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本着农民更有发言权的原则,负责政策扶持与工作协调的政府、进行基础研发或应用研发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应用研发成果的农用厂商和企业化农民,三方平等地坐在一起,共同寻找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其相互沟通过程是一个自动的协商过程,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知识转移。

例如,当农民提出需要新的生产设备时,由瓦格宁根大学和特定的民间企业开发基础技术,农用设备厂商购买技术专利后进行商品开发,农民实际引进、使用时,农业咨询公司或民间农业试验场会提供技术支持。在科技成果转换中,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早在1932年,荷兰就制定了旨在促进大学与民间企业共同研究、技术转化的法律,并成立了民营的荷兰应用科学研究机构TNO,TNO承担向民间企业推广大学的研究成果、官民协调等任务。

荷兰“金三角”,是如何将农业“撑”起的?

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及食品谷

(2)荷兰农业“金三角”有哪些表现形式

荷兰农业“金三角”的实践形式是“食品谷”和“园艺产业园”。

2004年,基于强化农业与食品产业竞争力的考虑,由地方政府主导,以瓦赫宁根大学为中心,创立了独立的非营利性团体“食品谷”。“食品谷”是农业与食品相关的“知识中枢”,目前汇集了约1400家民营企业、21所研究机构、15000名研究人员,除发挥企业与研究机构间的对接、举办网状组织活动、扶持新创企业等作用外,还与“种子谷”、Food Connection Point等国内产业园以及欧洲食品联盟等海外产业园合作。

2010年,在政府支持下,荷兰园艺农户组建了园艺产业园“绿港荷兰”。目前已建成6个区域性“绿港”,共辐射4000公顷世界最先进的温室。

“绿港”由种植、种苗、育种、温室建设、物流、水与能源循环系统、农药、环境、咨询与金融等各类企业构成,荷兰农业园艺组织联合会、荷兰花卉批发市场协会、荷兰果蔬批发业协会、Rabo银行等生产、加工、销售、金融组织。此外,还有土壤与水利用、施肥、气象、作物护理等专家。形成涵盖教育研究、种苗开发、生产、销售、流通的全产业链,农户可以完全应对从建设温室咨询、投资回收估算,到温室建筑施工等所有设施园艺相关事项,也有利于研发成果的吸收与利用。

荷兰“金三角”,是如何将农业“撑”起的?

(3)政府、企业、高校担任什么角色

在荷兰,政府帮助农民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有时对于荷兰的种植企业来说,研发成本太昂贵,有了政府的支持,他们就可以研发出更多种植新技术。

当地农业技术服务公司拥有许多由温室组成的孵化中心,构成了大学与企业之间重要的桥梁。瓦格宁根大学负责科研,将最好的科研结果放在某个温室基地进行孵化和推广,温室基地做更加应用型的一些研究以后,再将结果推广到公司企业。

许多市政府专门为企业兴建温室预留了部分用地,只要企业有意愿、有产品,就可以前来开展业务。此外,荷兰各市政府还用便利的落户条件和发达的物流体系,吸引了大量从事关联服务的企业。

企业位于高校附近,就可以从高校学习到技术,政府机构也能在这里了解、尊重企业的需求。政府、高校、企业,形成了荷兰农业发展的“金三角”模式。

一个国家的农业是否能进步,政府、企业与高校,在其中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只有他们守好了这个“三角”,才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能安心,农业方能逐步强大。

此文由“有农有艺”全球农业事业部编写,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