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第一古刹

 360知足常乐 2019-03-17

河南洛阳白马寺,中国最早建立的寺庙。  天下第一名刹:河南嵩山少林寺。在河南省登封市境内。中国最有名的寺庙。   附:  中国第一古刹:河南洛阳白马寺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位于古都洛阳城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殿阁峥嵘,宝塔高耸,钟声常鸣,呈现出佛门静土特有的清幽、肃穆和神圣气象。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朝廷斥资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东汉永平七年(公元六十四年),明帝遣使赴西域拜求佛法。永平十年,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汉使之请,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翌年,明帝昭命于雍门外兴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建成后,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在其内,译出我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从此,法轮东转,佛像生辉。白马寺逐渐成成为中国佛教活动中心,并吸引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僧人来拜佛求法。北魏时,有三千多西域僧人来洛阳进行佛学交流。由于白马寺的兴建,使佛教文化广为传播,对中国人民道德观念、思想文化以及国际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被东亚文化区域奉之为"释源"、"祖庭"。  白马寺座北面南,主体建筑分布在由南向北中轴线。进入山门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庐阁五层殿堂。山门东西两侧有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墓。从前到后依自然地势,渐次升高。清凉台、毗庐阁及其左右两侧的法宝阁、藏经阁雄殿居其后。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典型的中国佛寺特色。寺院两侧有一泰式佛殿,内供一尊七米高的泰国镀金佛像。寺之东南二百米处,有一释舍利塔,初建于公元六十九年,现存塔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仿。  白马寺自建寺以来,饱经风雨沧桑。近几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党的宗教政策推动下,白马寺面貌一新,佛事重兴。现山门外又扩展八十余亩,新建有牌坊、石拱桥、放生池以及绿化带。寺内还建立有佛教研究中心,重现"祖庭"气象。十几年来,白马寺已接待数百个海内外佛教团体和近千万中外游客,成为洛阳对外的重要窗口和旅游业发展的精品景点之一。   天下第一名刹:河南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祖庭,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是我国颇负盛名的寺院,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因建在少室山下的密林中故而得名。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19年(公元495年),距今年已有1500年的历史,它创自北魏,兴于隋唐,唐初,秦王李世民在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少林寺和尚 13人因助战有功,受到李世民的封赏。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很快,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获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元代少林寺“众常两千”,明伐是少林寺鼎盛时期。从清朝末年以后,少林寺逐渐衰落。特别是1928年军阀混战,石友三放火烧毁了少林寺,主要建筑和寺内珍藏的经黄、文物全部被付诸一炬。新中国成立后,少林寺经过整修,焕然一新。   少林寺总面积为三万多平方米,中轴线建筑共分七进,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塑绘精致,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独特风格。少林寺现存碑刻300多块,比较有名的碑刻有《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乾隆御碑》、《三教圣像碑》以及宋代四大书法家的碑刻、明朝书法家董其昌撰文并书丹的《道公禅师碑》等,这些碑刻在书法和雕刻艺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少林寺共有500多平方米的千佛殿壁画就有320平方米,整个画面质精美,五百罗汉形象逼真,恣态各异此画是明代万历年间绘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色彩和线条依然清晰明了,是我国艺术品宝库中的珍品,堪称少林的“镇寺之宝”。在少林寺周围,除了塔林以外,还有唐、五代以来的古塔多处,其中《同光禅师塔》、《法如禅师塔》、五代后唐《法华禅师塔》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祖庭,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是我国颇负盛名的寺院,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因建在少室山下的密林中故而得名。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19年(公元495年),距今年已有1500年的历史,它创自北魏,兴于隋唐,唐初,秦王李世民在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少林寺和尚13人因助战有功,受到李世民的封赏。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很快,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获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元代少林寺“众常两千”,明伐是少林寺鼎盛时期。从清朝末年以后,少林寺逐渐衰落。特别是1928年军阀混战,石友三放火烧毁了少林寺,主要建筑和寺内珍藏的经黄、文物全部被付诸一炬。新中国成立后,少林寺经过整修,焕然一新。   少林寺总面积为三万多平方米,中轴线建筑共分七进,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塑绘精致,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独特风格。少林寺现存碑刻300多块,比较有名的碑刻有《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乾隆御碑》、《三教圣像碑》以及宋代四大书法家的碑刻、明朝书法家董其昌撰文并书丹的《道公禅师碑》等,这些碑刻在书法和雕刻艺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少林寺共有500多平方米的千佛殿壁画就有320平方米,整个画面质精美,五百罗汉形象逼真,恣态各异此画是明代万历年间绘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色彩和线条依然清晰明了,是我国艺术品宝库中的珍品,堪称少林的“镇寺之宝”。在少林寺周围,除了塔林以外,还有唐、五代以来的古塔多处,其中《同光禅师塔》、《法如禅师塔》、五代后唐《法华禅师塔》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其他:   菩提达摩   今少林寺西北约三公里处的山腰间,有一个“达摩洞”,相传是菩提达摩头陀坐禅处。这是一个天然山洞,宽3.3公尺,深约4公尺,高约3.5公尺,内窄外宽,呈不规则形,状。洞前有石牌坊一座,横额刻“默玄处”三字,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所立,宦官胡滨所书。  菩提达摩,唐人尊为“禅宗初祖”,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以他为主题的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也最为丰富。  唐、宋以来,佛教界流传的菩提达摩的故事,大体是说:  菩提达摩原是南印度国王的第三子,为护国而出家,曾人南海之中,求得禅宗“秘法”,并以“衣钵”为传法的信物。  自从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大法会亡拈花微笑,只有大迦口卜会心一笑,以心传心,接过丁大法,依次相传,灯灯相续,传到菩提达摩,是第二十八代。  菩提达摩以游化为务。于是,他渡沧海而到达广州,旋被请人南朝梁国之都南京,拜见了梁武帝萧衍。萧衍问:“我广造寺宇,度众人为僧;写佛经、造佛像也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有何功德?”答:“并无功德。”萧衍追问:“为什么没有功德?”答:“你只不过干了几件好事,这实际上算不了什么功德。”萧衍闻言,心中不悦。菩提达摩知道因缘不契,便决意北上。  但当菩提达摩采到汹涌的长江边时,竟找不到渡船可乘。他便折断一枝芦苇踏上,渡过了长江。这枝芦苇—亡有五片叶子,所以后来的禅宗,发展成五派。这就是“一苇渡江”的故事。  他到达北魏国都洛阳后,曾参访过修梵寺及永宁寺。不久,他便隐于嵩山。他住过少林寺。随其所止,诲以禅教。他在山岩间坐禅,面壁九年,一动不动。就连小鸟也不怕他,竟然在他肩头上筑起了巢,蜘蛛则结网在他的手掌上。久而久之,连他的精气神色都透进石壁。  菩提达摩潜心苦修,终成正果,不料却引起别人的嫉恨,六次下毒,把他毒死。弟子们含泪将他埋葬在熊耳山前空相寺中。  然而西行求法归国的高僧宋云,却在西域大戈壁中遇到已死了很久的菩提达摩。他赤着脚,提着一只鞋,闷闷不乐。宋云间道:“大师往哪里去?”回答说:“回西天去!”说完就独自向西走去,消失在戈壁之中。  宋云回到洛阳,向众人报告了此事。人人诧异,决定开棺验视,棺内却只有一只鞋……   少林寺内,有一通高大的元碑,上刻《大元重建河南嵩山少林禅寺萧梁达摩大师碑叙》。这是后至元五年(1339年),少林寺住持和尚息庵义让 (1284~1340)会同大都(今北京)上层僧俗人士,奏明太皇太后所立。由欧阳玄撰稿,崾崾书丹,赵世安篆额,颇表庄重之意。此碑立于至正七年 (1347年)。  该碑的背面,刻有《初祖菩提达摩来往行实之记》,是少林寺住持和尚淳拙文才(1273~1352)编写的,刻于至正六年(1346年)八月。  文才的这篇《行实之记》,记述了达摩一生许多重大事件:  达摩来华时间,为萧梁大通元年(527年)九月廿一日,并由广州刺史出面迎接,表闻梁武帝;  达摩于十月一日到金陵(南京)会见梁武帝,十九日潜过江北,十一月廿三日到洛阳,住少林寺;  这年十二月九日夜,大雪纷飞,弟子神光立雪断臂以求法,达摩收为弟子,令改名慧可;  孝明帝三次下诏,召见达摩,他不赴宫应命;  达摩面壁九年后,欲返印度,众弟子前来汇报修禅心得,他对道副说:“汝得吾皮。”他对某弟子说:“汝得吾肉。”他对道育说:“汝得吾骨。”最后对慧可说:“汝得吾髓。”并把从印度携来的袈裟传给了慧可;  五次投毒杀害菩提达摩的是菩提流支;  达摩以梁大同二年(536年)十二月五日终于洛州禹门,葬于熊耳山吴坂……   历史上关于菩提达摩在少林寺的记载,是有矛盾的。  《续高僧传》中只说达摩于天平年间(534—537年)“灭化洛滨”。过了三百年,后晋时刘★等撰写《旧唐书》,在《方伎·神秀传》中却说达摩“隐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  又过了六十年,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道原在《景德传灯录》中则说,达摩于后魏孝明帝太和十年十月二十日“居于洛阳”,后即“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默”;至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乃“端居而逝”。  《景德传灯录》的这段文字,实是错误百出。首先,“太和”不是孝明帝年号,而是孝文帝年号;太和十九年不是“丙辰”而是“乙亥”。其次,太和十年(486年),孝文帝还没有迁都洛阳,少林寺还没有建立。少林寺始建于太和二十年(496年)。  此外,达摩“遇毒而卒”的说法,最早见于《历代法宝记》,该书系八世纪晚期之作。八世纪中期净觉作《楞伽师资记》时,尚无“遇毒”之类的说法。  历史学家指出,有关这位大师的早期的、可信的史料,只见于《洛阳伽蓝记》和《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之中c但两部书中都未记载菩提达摩住过少林寺,更无 “面壁九年”的蛛丝马迹。开元十一年(723年)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只说“复有达摩禅师,深入惠门,津梁是寄。弟子惠可禅师等,玄悟法宝,尝托兹山”。“兹山”者,显然是指“嵩岳”,也并未指明菩提达摩住过少林寺。  其实早在1927年8月,胡适就写了《菩提达摩考》,对这段历史作了考证。  对菩提达摩,至今我们所了解的可信的历史大约是这样的:  菩提达摩是南印度婆罗门种姓,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他以游化为务,大约在南朝刘宋末年到达宋境南越(可能指交、广一带),不久,北渡至魏。在洛阳,他曾游修梵寺,称赞那里的金刚像“得其真相也”。他曾到过灵太后胡氏所立的永宁寺(516年立,534年毁),歌泳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他常常在嵩山、少室山一带头陀坐禅,随其所止,诲以禅教。“头陀”是梵文译音,又写作杜荼、杜多等等,意思是抖擞,即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法,是用苦行锻炼心智,寻求解脱的一种方法。中国早期僧人中,有很多是持“头陀行”的。具体而言,又有十二种头陀行为的要求,如穿衣只穿衲衣、三衣;乞食,无论好坏皆受而食之,每日正午前吃一次饭,过午不食;不住寺宇、民宅,而坐于远离人烟的林间、草地、坟冢间,并“常坐不卧”等等。达摩一派,在四祖道信以前,都是奉行头陀法的苦行僧。菩提达摩的法孙那禅师“惟服一衣、一钵;一坐、一食”。那禅师的弟子慧满也是“一衣,一食,但畜二针;冬则乞补,夏便通舍,覆赤而已。往无再宿……常行乞食”。  菩提达摩似乎是住过“岩穴”(山洞)的。他的弟子僧副曾“循扰岩穴,言问深博”。他靠乞食及弟子们“给供谘接”。  大约在东魏初天平年间(534—537年),菩提达摩灭化于洛河之滨,葬于熊耳山前的空相寺。  菩提达摩的弟子有慧可、僧副、道育、林法师(昙林?)、向居士、化公、彦公、和禅师等。  至于菩提达摩曾住过少林寺一事,现在看来找不到可信的证据。菩提达摩与跋陀、菩提流支二勒拿摩提为同时代人,同在少室山,又同是印度人,但后三位大师的传记中却只字未提他们与菩提达摩有什么交往,这是不是也说明他确未曾住过少林寺呢?   嵩山·嵩山神·佛教   嵩山,横卧于河南省登封县的北偏,东西绵延30多公里,是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为九州之险,五岳之冠。主峰太室山耸峙于东北,海拔1440公尺;次峰少室山峨据于西南,海拔1512公尺。两峰之间,雄据着著名的"★辕关",是"九朝故都"洛阳通往东南方的孔道。  原始洪荒,中华先民就辟草莱于嵩洛。《史记·封禅书》引《尚书》云:早在大舜时代(4200年前),每五年就要巡狩一次中岳。《国语·周语》云,夏王朝兴起的时候,火神祝融降诞于嵩山。依《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夏进的大禹都于洛城----今登封县东南的告成镇一带;又迁都于斟★----今偃师县南部一带。  《诗经·大雅·嵩高》云:"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嵩阳一带,春秋时属郑国,战国时归韩国。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以嵩阳为颍川郡,始筑太室山神祠。  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礼登太室山,以通神仙;以三百户为太室祠供奉,命此地为"高高邑"。东汉以后,祠祀相继。  传说大禹的妻子涂山氏生下儿子启以后,化作一块巨石,人称"启母石"。这启母石至今仍屹立于嵩山南坡上。而涂山氏的妹妹----少姨,化作少室山的山神,专司蚕事。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前后所建的"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保存至今,是国家级重点文物。元代杨奂《游少室山》写道:"路旁双阙老,蔓草入荒祠。时见山家女,烧香乞茧丝。"   崇山叠嶂、烟云缭绕的嵩山,自古就被认为是神灵出没、仙人得道的圣地。《山海经》中所术的天上大神----"帝",即往来于嵩洛周围。少室山上有群神休息之木,名曰"帝休"。据道家仙经传说,嵩山、王屋山、女儿山等名山,皆有正神掌管,是精思合做"仙药"的好地方。  东汉时创立"五斗米道"的张道陵(34--156)曾入嵩山石室,隐斋九年;周流五岳,真降道成,号曰"天师"。东汉道士刘根、三国道士郗元节、西晋道士鲍靓等,亦皆得道于嵩山。  古人还认为,嵩山是天下的中心。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就坐落在登封县告成镇,那里至今也还保存着元代科学家郭守敬(1231-- 1316)所建的"观星台"。一副对联昭示了这里在中国历法中的地位:"石表寓精心,氤氲南北变寒暑;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风雨。  三世纪中叶,鲜卑族拓跋部在诘汾率领下,战胜"九难八阻",南下到河套东部,开始了新生活。  鲜卑族是东胡的一支,原居于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部)。1980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发现了鲜卑族拓跋部祭告"皇皇帝天"、"皇皇后土"及"皇祖"、"皇妣"的"旧墟石室"。  四世纪初以来,中原丧乱,"五胡"入主黄河流域。鲜卑族先后建立了代、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吐谷浑等八个地方政权。公元313年,拓跋氏修建盛乐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今山西大同)以为南都。386年,拓跋★即代王位,接着改国号为魏。398年,迁都于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并在平城始作"五级浮图"。439年,北魏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鲜卑族拓跋部占领中原后,亦崇拜嵩山神。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年)立嵩山神庙于嵩山上。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亲作《祭嵩高山文》,致祭于嵩山。文中颂扬道:"惟中挺神,祥契幽经。日月交晖,寒暑递成。万象含和,兆类孳盈。"   北魏时,道士寇谦之(365--448)在嵩山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影响深远。他所立的《中岳嵩高灵庙之碑》(约作于435--440年)是有关寇氏崇道最早的文物史料,比《魏书》还早110多年。  太武帝拓跋焘曾两次请嵩山道士至平城传道,还派遣尚书崔颐和嵩山道士韦文秀入王屋山合炼金丹,然未获成功。孝文帝元宏也遣人与徐骞入嵩山合炼金丹,致延年之法,历年无所成遂罢。孝文帝迁洛后,在南郊设立道坛,方二百步,名"崇虚寺",给户五十以供斋祀之用。  佛教徒入居嵩山,至迟在西晋时代。慧蛟《高僧传》卷10记载,西晋时有西域僧犍陀勒入嵩山建"★★山寺";东晋时,有关中人竺法慧入嵩山事浮图密为师。同书卷11云:释僧周,韬光晦迹,常在嵩山头陀坐禅。太武帝将灭佛法,周谓门人曰:"大难将至。"乃与眷数十人共入寒山。则此事在灭法的445年之前。  初鲜卑族拓跋部建国于玄朔,风俗淳一,无为以自守,人民信仰巫觋。最先接触佛教的是始祖力微的长子沙漠汗。他作为"质子",自曹魏景元二年(261年)至西晋咸宁元年(275年)住在洛阳,"备究南夏佛法之事";沙漠汗的随行者务勿尘,亦"登仙于伊阙之山寺"。然而,沙漠汗学习了中原先进的文化,"风采被服,同于南夏,兼奇术绝世",却被一帮守旧的"诸部大人"斥为"异法怪术",视为"乱国害民之兆",竟遭杀害。  一百多年后,当太祖拓跋★平中山,经略燕赵时,佛教已成为致力于社会革新的拓跋部的精神支柱。天兴元年(398年),拓跋★下诏大兴佛法。而聪明的和尚领袖法果也适时提出了"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的口号。  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后,嵩山佛教有了巨大发展。据杨★之《洛阳伽蓝记》(作于东魏武定五年以后)卷5云:"嵩高中有闲居寺、栖禅寺、嵩阳寺、道场寺。上有中顶寺,东有升道寺。"其中,中顶寺很可能是一座供奉"胡天神"的★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寺院;而升道寺似乎是一座道教寺院。  令人不解的是,杨★之为什么对孝文帝亲自下令修建的"少林寺"只字不提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