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学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凡举考古、文字、历史、天文等学科均可作为其研究对象,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则为年代的确定提供了较为有效的研究手段。就年代学研究可资利用的材料性质上看,可分为文字出现前和文字出现后两个时期。对文字出现后年代框架的重建,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料把古代纪念换算成现行的公元纪年。 两河流域作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很早就采用了较为成熟的纪年方法。就出土的大量泥板书而言,其中很多王表、名年官表以及天文现象记录等,均可作为年代学研究的重要史料。 从约公元前3300年古朴象形图符的出现到公元前323年波斯帝国的灭亡,两河流域文明经历了3000余年的历史。由于初史时期(公元前2900~2300年)研究资料的匮乏,两河流域年代学者一般采用由文献相对丰富的晚期(公元前1000纪、公元前2000纪)向早期逐步推进的研究方法。 1.公元前1400~323年 公元前1400年至3公元前323年是为两河流域的古典帝国时代。这一时期的年代学文献丰富而可靠,主要文献有《亚述王表》、《亚述名年官表》以及《托勒密国王经典》。《亚述王表》记载了早期王朝到帝国后期所有帝王的统治年数。依照《亚述名年官表》不仅可以确定亚述帝国晚期诸王的排序和在位年数,而其可以佐证《亚述王表》的可信程度。成书于公元2世纪的《托勒密国王经典》记载了从巴比伦王那布那萨尔(公元前747年即位)到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30位巴比伦统治者的在位年数以及重要的天文现象。 2.公元前2000~1400年 公元前2000~1400年为两河流域的王国时代。《亚述王表》中由于这一时期的记载出现残缺与误差,且无名年官表可资参考,所以年代框架的重建工作需要依靠古文献中天文现象的记录和天文学计算来修正王表之不足部分。 3.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年代 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历史为城邦时代。早王朝、阿卡德、乌尔第三王朝及伊辛第一王朝的重要史料有《苏美尔王表》、《伊什比埃腊(无头)年名表》和《乌尔和伊辛名年表》。阿卡德王朝统一两河流域之前,为城邦争霸时期。古巴比伦时期的《苏美尔王表》中所记载的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大多以人神参半的面目出现,且在位年限140年者有之,1200年者亦有之,所以只能通过考古学把这一时期概定为“早王朝”,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由于金星轨道的周期性导致同一天文现象有多个年数值的可能,两河流域年代学对于古巴比伦王朝之前的这一段时空保留“高、中、低”三种公元推算系统,绝大多数学者一般会选择中年代系统。不过3个系统相差不过百年,对宏观把握两河流域文明几千年时间没有重大影响。 两河流域由于地理、文化和政治的差异分为南北两大地区。从公元前2000纪始,南方称为巴比伦国,希腊人称之巴比伦尼亚;北方为阿淑尔国,希腊人称其所在地区为阿淑瑞亚(Assyria),中文简译亚述。巴比伦和亚述所使用的纪年是不同的。在北方亚述地区,国家用名年官(亚述语Limmu,出自动词“轮换”),他的名字加上名年官职即为这一年的称呼,即在日、月之后写上“名年官:某某”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