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总有个人, 不到中年你不会懂!

 心瀞鍶遠 2019-03-17

《伤逝》

豆瓣评分:8.8(4564评)

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讲述了一对冲破封建枷锁,自由恋爱的男女,组建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一“伤”一“逝”。

《伤逝》这部小说的知名度并不算得高,可里面的男女主人的名字,深入身心,男主叫涓生,女主叫子君,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亦舒师太的《我的前半生》男女主的名字,就是来源于鲁迅先生的《伤逝》。

亦舒实在是太爱鲁迅了,连男女主名都要复制一份,还有人戏称《我的前半生》就是《伤逝》的续作,为女主子君找到了最完美、最圆满的宿命。

鲁迅笔下的子君,是极其矛盾的,她追求自由恋爱,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和男友涓生组建了家庭,这时候,她果敢有主见,是位新兴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可婚后,却变得胆怯而无知,她的日子,就是围绕着涓生而活,放弃了昔日的勇敢无畏,安心于自己的柴米油盐,做菜喂鸡。

等到两人在思想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被丈夫抛弃,至死也不明白自己悲剧的原因。

可小说中,早就暗示了她的命运,可叹可悲。

“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子,一旦身入家庭,既不善于管家庭的琐事,又无力兼顾社会的事业,这一帮人简直是高等游民。”

02


《呐喊》

豆瓣评分:8.9(50708评)

《呐喊》堪称鲁迅先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合集了。

中国第一本白话文《狂人日记》,那个一直孜孜不倦、叫人好生厌烦的《孔乙己》,还有创造了那个至今仍活跃在网络世界的词语的《药》,以及听名字就觉得嘲讽的《阿Q正传》......全都在里面。

只要完完整整地读一遍,那旧社会的凛冽和无助,丝丝入扣,读第一遍,愤世嫉俗,读第二遍,寒气逼人,再读一遍,酸涩和辛辣充满每一个细胞,让人透不过气来。

《呐喊》不愧为“呐喊”,鲁迅先生每一个用词,都精妙绝伦,拍手叫好。

“人血馒头”,一个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在中医里迷信的药方,可过了千年百年,时间流失得比沙漏得沙子还快,人的本性却没有半点改变;

“精神胜利法”,造得多妙,多贴切!精神胜利,也算一种胜利,用精神来麻痹自己,若不是观察入微,如何能造就比喻如此精彩的词语?

《呐喊》的名言,更是多如牛毛,多亏了当初老师的逼迫,至今铭记于心。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

越是经典的文章,越是能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如果当初的课本没有赋予鲁迅那么多隐晦的色彩,把《呐喊》当作一本毒舌教学文也未尝不可,论讽刺,鲁迅先生可是功力深厚呢。

04

《故事新编》

豆瓣评分:8.9(6593评)

《故事新编》大概是鲁迅先生最吸引人的一部合集了。

没有晦涩难懂的暗讽,没有不知所措的对白,只有一个个荒诞不经的小故事,拿来当睡前读物看,都能看得津津有味,不愿入睡。甚至还有人称之为“鲁迅文学上的巅峰之作”。

我最喜欢的故事改编,当属《奔月》。嫦娥和后羿,在传说中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后羿得了仙丹,却因舍不得嫦娥,未肯服用。

到了鲁迅的笔下,嫦娥成了一个傲慢无礼的母老虎,整日嫌弃后羿带回来的食物。如若是普通的食物倒还好,偏偏鲁迅在里面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菜肴——乌鸦炸酱面!

乌鸦炸酱面,真亏鲁迅想得出来,两者别说是平行线了,凭再怎么想象力丰富的人,也不绝不会把两者想到一起。

不过大师就是大师,没有血缘关系的一道菜名,硬是给人活灵活现的画面感。

更别提故事的结尾,实在太有趣了,完全颠覆了神话里后羿伟光正的形象,变成了备受妻子虐待的小丈夫。

9个故事,不长不短,睡前看完,刚刚好。说不定入睡之后,梦到里面的神话故事人物,该多有趣!

06

《野草》

豆瓣评分:9.3(6209评)

有人说,读完《野草》,如果脑海中存着满当当的疑惑,觉得自己好像是读完了,又好像一知半解的时候,那就是读懂了《野草》。

鲁迅先生也说过,不希望别人读懂它,因为它只属于自己。

作为一本诗歌合集,《野草》可真算得上是另类,没有堆砌起来的华藻,也没有媲美唐诗的韵脚,甚至有些语句,一点美感和逻辑也没有。

前两年,还有人把里面其中的一句话,“在我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拿出来嘲笑说:“这不是废话吗?”

可别忘了,这部诗歌的合集,就叫《野草》。野草,本来就比不上花儿,根基不深,也开不出美丽的花朵,可浑然天成,潇洒灵动。

而野草越是粗鄙,越是精力旺盛,哪怕用火烧,用刀砍,也不会湮灭,像极了鲁迅对于《野草》这个合集的创作理念。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在争论,鲁迅的文章到底适不适合今天的孩子,到底还应不应该强硬地让孩子背诵。

争论来争论去的结果,还是抵不过家长的强硬,妥协了。

当看到鲁迅的文章被剔除出了语文书,不少人拍手叫好的时候,心里又喜又悲。

鲁迅的文章、散文合集,甚至是诗歌,直至今天,仍旧还未过时,用里面的话来评论时事,教学育人,威慑力也足够。

剔除了鲁迅的文章,说是学生年纪太小,文章生涩难懂,为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他们自由选择阅读,这没多大问题,反而让学生少恨了鲁迅先生一些。

可若是因为学生不爱看,不喜欢看的理由剔除,又或是因为里面粗鄙的语言而删除,那就要替鲁迅先生喊声冤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