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半丁(1876—1970)是20世纪中国诗、书、画、印皆能的艺术大家。上海十年,陈半丁几乎全面继承了吴昌硕书画印的衣钵,所以很多人认为陈半丁的书画,尤其是花鸟画,无法超越乃师,但学艺其实并不一定要全面超越老师,吸收前辈的营养化为自己的东西,创造出自己的绘画路子,其实是最好的传承,陈半丁就是很好的例子。

花卉
细读陈半丁的花卉作品,早期作品确是有吴昌硕的影子,但中后期后的绘画日益淡化,在气息上完全不同。吴以石鼓文入画,有疏朴粗犷之气、金石之气,个性十足,陈半丁则以具书卷气息的帖书入画,呈现“儒雅”“中和”之气,朴拙自然,这可以说是陈半丁画作的最大特点。这与其溯源明清文人画传统有关,也与其书风由碑入帖的转变有关,也与他追求的温柔敦厚、中和平正的美学原则有关,他不过多强调自我和个性,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自然沉静,润物无声。唯其静,故入人至深,唯其无我,乃成大家。





































山 水
陈半丁的山水与海派无关,主要是师法古人。其一生临古不辍,既便是成名以后也是如此。他的山水画,30岁前后多用意于形貌、色彩和技法,虽有古意,但精神气象上显得不足。不过,这时已能作指墨山水。之后,临石谿、罗两峰、汤将军、元人之作,笔致严谨、细腻、从容,树石见清雅古厚之气。
1930年代以后,师赵孟頫的精细渊雅,能增之以古厚苍润;学郭熙确有 “秋山明净而如妆”之感,但简练概括无其细琐;《灵山观瀑》则是变化了易元吉和石涛的松法、点法以及邵瓜畴之简笔山石之法而成;其他,对巨然、子久的笔墨、神味,均有所吸收。

诸家诸法之中,陈半丁最钟情大涤子的画风,于此用功终生不辍。
陈半丁一生钟情石涛,心迹双师,勇猛精进,一次有一次的境界,这些对其不同阶段的山水画创作以及其山水画风格最终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学画若只停留在“对临”阶段,很难过渡到创作,必须结合“意临”方能收到更佳的效果。即是体味原作在用笔、着色和布局上的意象,下笔时依此画去,所得自然是神似。陈半丁对此深有所悟,曾说:“对临名画,往往只得其外形,而不知其所以然。”
































海派出身的陈半丁晚年跻身“京派”的领军人物行列,倡导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先求根本之稳固,然后发展本能,对于浪漫伧野之习,深拒而严绝,以保国画之精神,形成了20世纪中与海派、岭南派鼎足而立的“京派”绘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