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面所说,年号最初的本义是上应天意,下便万民,记录祥瑞,方便纪年。两汉期间的皇帝一般都是用一个表示重新开始的词做自己的第一个年号,比如汉武帝后的汉昭帝,第一个年号是始元,在后面的汉宣帝首个年号是本始,东汉光武帝的建武,汉安帝的永初。这些年号都有告别旧帝、开启新朝的涵义。除了首个年号,后来想换年号的时候,如果没有什么像样的祥瑞,就会再另找一些表达新开端的词,尽量包含“建”“元”“初”“光”等词。 九五之尊 那么,什么样的祥瑞可以郑重到计入年号呢?这就要看臣子们如何揣摩上意了。汉武帝时某地挖出过一个青铜鼎,于是改元元鼎;汉宣帝时有人目击了黄色神龙,于是改元黄龙,后世还有青龙、神龙等称号;还是汉宣帝时期,长安未央宫出现露水,众人视为祥瑞,便改元甘露。或许是关中过于干燥了,连降个露水都能称为祥瑞。而且不光是汉宣帝,后世曹魏的曹髦、前秦的苻坚都用过这个年号。祥瑞可以是某种罕见的动物或器物,可以是气候现象,甚至也可以是仙人下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就曾用“太平真君”来作年号。 诡谲的南北朝 南北朝以降,能表示初始的词基本用光了,各地上报的祥瑞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不靠谱,让皇帝应接不暇。所以后面的年号不再拘泥于旧义,像上面提到的佛系皇帝萧衍,大量使用佛教词汇来做年号,表达内心的一些期许。只是绝大多数皇帝不会选佛经,而是从《周易》取材,比如隋炀帝杨广的大业,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唐懿宗李漼的咸通都是取自于此书。事实上唐朝皇帝的每个年号都与《周易》都或多或少有些关系。 年号并立的时代 新皇帝大量使用期许国泰民安的词语来做年号,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后周太祖郭威的显德,宋神宗赵顼的熙宁等等,当然新帝的心愿能不能达成,都看上天造化了。 两宋时期,西夏、辽、金并立,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彰显正朔,大量使用包含“天”“大”“正”“统”等字的年号,在年号上费了不少心思。结果证明他们这都是白费力,被蒙古人一锅烩了。 比想象中更实用的易经 元朝以武立国,且皇位更迭频仍,皇室混乱不堪。但元人在年号用词上面却极为平和,中规中矩,效仿汉人大量引用《周易》中的词汇来做年号。比如忽必烈的至元,元仁宗的延祐和泰定帝的泰定等,这些词都出自《周易》。蒙古人对此书是情有独钟,不光是年号,连国号都取自《周易》的“大哉乾元”,国都内各个城门的名字也都取自此书,像现在都还存在的地名健德门、安贞门、光熙门等,都是蒙古人根据《周易》取的。 朱元璋跟汉武帝很像,为后世立了很多规矩 明清两代特立独行,每位皇帝原则上只有一个年号,加上明清的皇帝登基时大多都已成年,对年号的选择上有很大发言权,故明清的年号在选择上都慎之又慎,基本上不会选前朝用过的,且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像朱元璋的洪武,清穆宗的同治,一听就知道咋回事。每个年号都能和某位皇帝对应上,这些个性突出的年号也就成为我们最熟悉的一批年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