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的用韵

 杏坛归客 2019-03-17

至元代,北方官话里的入声基本消失,实现了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但也不绝对。元人创作北曲,是按当时的语音押韵的,有的依然带着当时的方言。如真、庚二韵,至今依然分明,其韵母一为前鼻音en,一为后鼻音eng,但元曲中存在两者相混现象,可能是元人采用南方方言押韵所致。

元代没有统一的韵书,到元末才有了周德清根据实际、作品情况总结的《中原音韵》。此书将北曲的韵分为十九韵,不再另分上、去声目。这十九韵是: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曲的押韵,总体上看是平上去通押,具体运用到单曲上却有限定。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韵脚“聚,怒,路,都,蹰,处,土,苦”,平上去三声通押,可见曲韵不另设上、去韵目是有原因的。

曲律对末句末字、每句末字尤其是韵脚末字有一些限定:末句韵脚要严分平上去。如《庆宣和》末尾,要求去上,可去平,如:只道功名掌中物,莫取,莫取。《雁儿落》《汉东山》要求末尾字是仄平平,也可平平去。《山坡羊》《四块玉》则要求平去平,如“愁,休上楼”。《折桂令》《水仙子》等要求“仄仄平平”,如“怎不思量”和“如此黄昏”。曲谱上末句注明“平煞”即句末字用平声,“上煞”则用上声,“去煞”即用去声。由于曲的句末没有轻音,当情貌词、语气词放在押韵句句尾作韵脚,要读重音。比如“(我若是)前街(上)猛撞见,(若是)后巷(里)厮逢着”的末字“着”,就应重读。

曲的押韵有其自身的特性:套数一韵到底,不换韵;曲调某处用韵、某处韵字用平上去,悉依谱定;押韵不忌重韵和重字。曲有句句押韵的,如“唱歌,唱歌,似风魔”,有隔句押韵和三句一韵的,四句一韵和五句一韵的少见。曲用韵比诗词密,逐句用韵、接连几句用韵的较多。曲还可以邻韵通押,即借韵。譬如曲韵第八部寒山与第九部桓欢通押。还有非邻韵的通押,如第七部真文与第十七部侵寻通押。

还有暗韵之说,也叫句中韵,短柱式(诗词叫挤韵)。例如“我忽听一声猛惊”中,“听、声、惊”三字就是。赘韵也叫撞韵,指本可不用韵的地方用了韵,反之叫失韵,即该用韵处不用韵,失韵比较少见。

原创: 欧阳滋生

国艺副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