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人间春色 ——序许金龙先生《观世集》 高福林 寻寻觅觅,隐隐约约,很多事好像就在身边,却偏偏抓不着、找不到。总在似曾相识中错过。 四季的感觉并不失意,相反,她们好像都拥有真切的欢乐。走进春的绵绵细雨,分明可见那些急不可耐的斑斓绽放;步入夏的隆隆雷声,仿佛听到那些昂扬喷薄的风流狂野;于是,我又拜访了秋,它的世界安静祥和,蝶舞般的落叶,让我疑惑,古人不知怎么把秋与失意挂了钩?.秋让我融入了太多的诗意,也带给我太多的感叹。诗意——失意!啊,明白了,失意会进入忧愁,忧愁里有失意的成分,但忧愁绝不等于失意,她更多时候是诗意的,就像乡愁一样。那么,秋就是冬派来欢迎来访者的仪仗和使者。当你首先感觉到寒冷寂寞时,那正是这种清寒让你懂得如何冷静,使你更清晰地想起雨中的浪漫故事,想起雷声里的活力四射,以便燃烧忧愁里的温馨诗行。巧了,正是在这秋意深深的日子,许金龙先生送给我他的又一卷诗稿,这不但瞬间激发了我由于南北奔波凸显疲惫不堪的情绪,也使我对金龙先生四次为序的要求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话题从那里开始呢?自《四游记》而滥觞,我就时刻期待,果然不出所料,诗人诗歌生命长河的闸门从这一刻便被决然地打开了,《知是集》、《近朱集》就是流淌在这条诗河里的一串串韵花。令读者惊诧的是这条诗河的流势迅猛!三年时间三本专集,这对于很多作者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对金龙先生而言,这不但是真实的,而且一如既往地把这种旺势延续了下来。2015年4月出版《近朱集》到现在,又是一个一年多的周期,又是一串奔腾的韵花。对于这本诗集,金龙先生征求我的意见,因其是以写世界民俗和中国民俗为主,兼及纪游之作,我便想到《增广贤文》中有句“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的话,联想到“观今即观世,世事皆宜人”之本意,所以,就毫不犹豫地建议把这本专集称之为《观世集》,以期通过诗人的诗笔,把诗人观世的丰硕成果,最大限度的分享给读者。 那么,也许读者会问,你已经为诗人连续作过三序,洋洋一万五千余言,赫赫九个方面,难道还会有什么新大陆发现吗?是的,我被诗人的毅力、精神所感动,本来已经萎缩了的思维,不得不再次膨胀起来,这就是还有话说的理由。当然,前三序必须合并过来,共同作为对诗人诗歌的总的解析,搭起读者和诗人之间的沟通桥梁,以资读者更为方便地阅读诗人和诗作。下面,我就从四个角度谈谈对《观世集》的己见。 一、平中寓奇 古人作诗有先平后奇之法,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笔锋转处见精神”,这话很有道理。明朝翰林学士解缙深得此法,他有一首《画松题咏》诗,前两句是:“磨尽一锭两锭墨,写出一棵大枯树”,这样平淡俗气的句子,岂合大才子的身份?后两句却奇妙了:“夜深老鹤忽飞来,踏枝不着空归去”。这幅《松鹤图》经解才子题咏,形象更是鲜明,你看:苍翠盘错的劲松,腾空展翅的白鹤——活生生跃然纸上,令人百看不厌,百吟不辍。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也有类似的诗作,传说他与诗友张灵去向某贵人乞酒,贵人指山为题叫他作诗,唐伯虎顺口吟道:“一上一上又一上,一直上到高山上”,贵人听了忍俊不禁,讥笑才子竟然作出如此平庸的诗句,只见唐伯虎莞尔一笑,接着续吟了两句:“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在望”,先平后奇,出语突兀。又传唐伯虎为某财主之母祝寿,呈上《蟠桃献寿图》,众人叹图画精妙,只可惜少题画诗。财主请唐伯虎当众挥毫,只见唐才子提笔写道:“这家老妇不是人”,众人一看,吓得面如土色。唐伯虎就势写出第二句:“好像南海观世音”,这时,现场一片哗然,大家转忧为喜。没等众人回过气来,唐伯虎已写上了第三句:“生下儿子是个贼”,这还了得,竟敢当面辱骂主人!唐伯虎却依旧坦然自若,缓缓写出第四句:“偷得蟠桃献寿星”,诗意不仅紧扣画旨,揭示祝寿主题,而且一波三折,平奇相间,令人拍案叫绝。诸如此类,还可举出很多。在此,我们主要是为了佐证金龙先生的诗。仅以《王母娘娘》为例: 山海经里说得清,王母本来是个精, 蓬发虎齿豹子尾,能发清晰好啸声, 原本相貌很丑陋,性别模糊众不同。 时空来到战国时,王母胖美倾国城, 明确元始天王女,九光玄女美名称, 成为玉皇之王后,领袖群仙万神敬。 瑶池金母她坐稳,干涉七仙与董永, 王母越来越专权,民间越来越传颂。 蟠桃一个三千岁,大会群仙庆寿功, 神通广大貌无比,母系氏族她象征。 这首诗和唐伯虎的题《蟠桃献寿图》如出一辙,开头六句写的王母娘娘人不人、鬼不鬼,甚至就连性别也是模糊不清的。但接下来的六句笔锋一转,已经柳暗花明了,给了王母一个“倾国倾城,玄光四射”的定位,而且地位高上,尊偕天皇。到了这里完全可以完美作结,但诗人没有,重新撩拨读者的好奇心,竟然把她坐了天母之后,弄权作势,干涉仙女们自由恋爱的事翻了出来,又一次让威风八面的王母娘娘无地自容。这次高潮处,诗人晓得一而再,再而三是不行的,所以戛然而止,最后四句作为这首诗的结尾,终于为王母娘娘恢复了母仪上苍的威严,多么伟大呀——母系社会的鼻祖,一座最原始的里程碑! 二、俗中见雅 苏轼所谓:“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题柳子厚诗》)黄庭坚所云:“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兵法。”(《再次韵杨明叔序》),都是把以俗为雅与以故为新紧联在一起的。 宋代诗人把以俗为雅视作追求雅的一个新手段。他们骨子里是主张要摒弃俗的,但在诗歌创作中,又主张“以俗为雅”。可见,俗是形式,雅才是归宿,“以俗为雅”既有主张运用俗事俗物反映世俗生活和运用俚语方言俗词入诗的用意,但重点还是在“为雅”上。那些世俗的题材内容、粗浅的俗语方言,经过作者的提炼和处理,使之进入诗这一高雅的文学殿堂,并具有审美意境,这才是“以俗为雅”的最终目的。 我认为雅俗是可以转化的。在理论上,雅俗是对立的,但有时审美主体在特定条件下完全有能力超越俗而转化为雅。这样,雅的内涵就有所扩大。如“荒寒”景象,在宋代之前的人们审美中是可怕的,没有美感,但在宋代却是作为一种美的境界来加以描写。再比如,有的人能从“雾”这一现象联想起很多有趣的事情,或者知道如何借助这一自然现象,在他们眼中,雾肯定是美的。但是现在就有很多人只知道抱怨、愤骂,除此之外,好像他们的大脑再不会作进一步的思维和思考。 即如苏轼所说:“一念清静,墙壁瓦砾皆说无上法”,“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眼观,无真不俗”。黄庭坚也在《豫章先生遗文》中诙谐地说“诗者,矢也,上则为诗下则矢。”读金龙先生的《观世集》,我就感到了这种俗雅之气。说其雅,是指其不少文字多富有诗意,这自然与他首先是个诗人有关。说其俗,是指他选择了最为通俗的题材,这更是他敢于实践的勇气。 在他咏世界各国民俗民风的众多诗篇中,到处可感受到雅的燃烧。像“新郎新娘互踩脚/踩败对方当家稳/'脚到功成’就此来/婚礼重要一部分/(叙利亚婚俗);俾格米人最矮小/头大脚粗浑身包/看上谁家姑娘美/送弓送箭送长矛/再加两块贵兽皮/择日领着姑娘跑/(加蓬婚俗)人们狂跳桑巴舞/鬼脸彩衣怪化妆/世界最大狂欢节/热闹非凡第一乡/(巴西民俗),好了,不多举了。“脚到功成就此来”,这信手拈来的一句,浑然天成,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自然之美,绝无造作之痕,让人看了特别地舒服滋润。在这些热烈奔放的句子中,不但蕴含着作者的殷殷情怀,同样传达出了这些民族的真切与坦诚。所谓入乡须问俗,风俗民俗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充当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何况当今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需要更多的朋友,交友必须先从了解对方开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金龙先生的《观世集》也是送给大家的一份情感礼物。诚然,文字的雅与俗,决非是这样的寻章摘句,它体现的是通篇的整体感觉。 金龙先生的《观世集》读着恣意油性,有雅润之格,当下,能做这样大轮廓的选题是不多见的。况且,他又能把这道选题融入感情的世界,不像那些工业机器一样制作出来的东西,也正因如此,我对这部作品才给予关注。 三、凸显个性 纵观大千世界,千人千面,万物万象。诗也一样,每个诗作者都有自己鲜明的语言个性,只有这样别人才能记住。 诗歌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和散文、论文、标语口号都不一样。在散文中,作者可以将诗浓缩的语言稀释,洋洋洒洒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论文是讲论点和论据的,逻辑缜密,环环紧扣,来不得半点的疏漏。标语口号更是单刀直入,意图一目了然。诗不行,诗是生活语言在作者的凝练、提纯后酿成的美酒,余香袅袅,韵味无穷。诗歌语言要区别于相声、戏剧、新闻等范畴的语言,诗就是诗。每个诗人有每个诗人的语言,就像商标一样,标注在每个诗人的名字上。现在,我就用金龙先生的一首诗谈一下他的个性化语言。 众花春日开,唯莲秋前盛。因其颜色好,美名水芙蓉。 高洁有姿质,花中君子称。凡物华后实,独此花实并。 百节疏通好,万窍皆玲珑。淤泥而不染,内心白又净。 每年六二四,游人忙不停。画舫云集地,露帏倚峥嵘。 苏杭观景早,稍晚北京城。太液池藏妙,积水潭扬名。 分觞酌酒韵,击鼓弦歌声。虽是百花后,特立自独行。 《观世集》中的作品多以叙事为主,这首诗可谓代表作。从中不难看出,金龙先生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质朴通畅,音色亮丽,用当前最流行的话说,就是接地气;二是特别能绕,无论跑出多远,最后总能绕回到中心点,而且顺水移舟,轻松自然,绝无硬拉的痕迹。能绕,自然就是作者的叙事水平和本事。读者好像可以在一曲悠扬低回的旋律中,听他讲一个个优美动听的故事。而且能随着这些故事的演绎,体会作者描绘的特定物象,品赏作者独创的浓郁韵味和意境。 四、开卷有益 这一点无须我多说,我们常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们学习知识、提高自我的需求。但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定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和约束,不可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管你的腿多长,终究还是要有很多走不到的地方;不管你多投入,也一定有你读不过来的书。这就要靠借助一些外力,帮助自己用巧实力快速地进行知识增值。金龙先生的《观世集》,无疑就是你最需要的知识增值之捷径,因为集中所呈现的,正是诗人经过自己的大脑作了过滤沉淀的知识精华,是你可以直接吸收的有用的东西,对于这样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已经拥有的固然美好,但拥有即成了过去。相信金龙先生绝不会在自己探索的诗路上,滋生任何退缩或停滞之心,并一如既往地耕耘属于自己的那一种心境和快乐,也把更多的快乐种植在更多人的心田,幸莫大焉。 ——2016年10月31日于三善斋 《癸巳集》序 孙启民 族叔钟才,周末休暇日好游,持十余年之久,今之枣庄山峦沟壑,湖泊河渠,游览殆尽矣。每游归必吟而记之。积诗数百首,常自玩味,择取而集之,且请杨平先生抄录而装订,足见其自珍自爱也。 夫有诗心者,厥有诗。体裁自上古短歌至今自由诗,不可论孰优孰劣也。凡情深意美之章,皆为佳作也。唐韦应物少年尚侠,至不惑之年始学诗。尝为玄宗身侧卫士,玄宗崩,出为州刺史,其《滁州西涧》等诗,不朽之作也。由是观之,写诗不尽为功底如何,亦有诗人之天赋也。 钟才叔之天赋在于率真,性灵所至,随口吟咏,即合“疏野”一品。“惟性所宅,直取弗羁”。故常常不受格律羁缚,“筑室松下,脱帽看诗”。不择地,不修饰。优游自得,自娱自适。人率真为好人,诗率真为好诗。不信,请读《癸巳集》自知之。甲午榴月启民谨识数语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