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 马公愚·方介堪·方去疾 作印必宗汉,犹书之于晋、诗之于唐也。 马公愚 (1894-1969) 古雅内敛,绝对不是篆刻票友,首次集结出版! 章太炎《马公愚印谱序》有云:“公愚于刻印,精矣纯矣,错综诸法,大抵自汉印导源。夫艺术者,患其不能新,亦患其不能故也。清世作篆者数家,人有其美,及以杂之秦汉遗刻,则截不可以假,岂非骛于矜己,而朴拙之势少与。今之笔非古之笔矣,丹墨又不相类矣,独刀削与古今无异,奋志为朴,宜非难也。公愚其有意于是矣。” 1947年西泠印社40周年雅集,左起:夏承焘、方介堪、马一浮、马公愚、吴振平 根据马公愚篆刻创作的时间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1926年之前,即“瓯江时期”。这一阶段所见印章甚少,但用功尤勤。目前仅以“读罢学书”“公禺书画”“无声诗”“何其臞”“雁山老樵”等为代表,后三印线质苍茫,章法灵动,可见缶翁影子。 公禺书画 读罢学书 无声诗 创作 何其臞 雁山老樵 (二)1926年至抗战爆发,即“寓沪初期”。以“吉祥止止室”“杨南”“吕佑武之章”“杨成”“蔡元培”等印为代表,这一时期是马公愚篆刻的黄金期,刻印尤多以古玺、汉印为主。 吉祥止止室 杨南 吕佑武之章 杨成 蔡元培 (三)从抗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即“寓沪中期”。以“漫郎”“越园”“景新”等印为代表,风格与初期时稍同,尤以追求秦印风格为显。其中,现存的一九四二年“漫郎”印风介于秦汉之间,且有为数不多的三面款,曰:“古人之巧处易学,拙处难学。汉玉印尤多以拙胜,今之印人唯巧是尚,刻玉法已成广陵散。余为漫郎作此,不胜古调独弹之感。壬午,公愚。”表露其对古今印学拙巧的思辨。 越园 景新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寓沪晚期”。由于时代的变化,海派篆刻生态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印章创作,内容多与时事相关。如“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天下断无易事”“和平”“纸上生涯春不老”及“西湖十景”诸印等为代表。朱白印皆以汉印为楷则,文字多取秦诏版,线条律动,个人印风凸显。 天下断无易事 和平 奋发图强 纸上生涯春不老 (右)断桥残雪 (左)双峰插云 马公愚少时受孙诒让先生的教诫与影响,在文字考据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这些可见于其日后书籍题眉和篆书作品的款识中。马公愚对待篆书、篆刻创作的文字要求十分严谨,与同时期“无一字无来历”的同乡好友方介堪如出一辙。 做到老学到老 青松岁久色逾新 六亿神州尽舜尧 畊石簃 遐翁长寿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马公愚》包括 202方印稿 10枚原石 ![]() ![]() ![]() ![]() ![]() ![]() 主编 张索 副主编 陈胜武 定价:500.00元 “法度乃艺术之起点,境界则为艺术之生命。” 方介堪 (1901-1987) 鸟虫玉印堪称一绝,首次十种以上印材篆刻亮相! 1926年,年轻的方介堪来到上海,拜入赵叔孺门下,印艺得以猛进。同年,方介堪任上海西泠印社木版部主任。 1926年至1930年,方介堪应刘海粟之聘,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篆刻书法和金石学教授。1934年至1936年,方介堪先后赴南京、开封,并与张大千远赴北平,任职于故宫博物院古器部,编辑《宋贤名翰》《元贤名翰》等。 1948年前后,为张大千篆刻百余方印,其中包括二十多方龙角印和一批唐宋真迹象牙轴头,深获世人称赞。 1949年后方介堪回归故里,先后担任温州市文管会副主任、温州博物馆馆长。其间先后创作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海各界人民共同爱国公约》《温州市各界人民共同爱国公约》等系列印作。1964年又应潘天寿、吴茀之邀请,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班教授篆刻。1979年,西泠印社召开七十五周年社庆大会,方介堪被推选为副社长,之后又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浙江分会副主席等职。 方介堪的古文字学功底也极其深厚,他从《顾氏集古印谱》《范氏集古印谱》《十钟山房印举》等二十一部著名秦汉玺印谱录中,精心挑选、勾勒三百七十余钮古玉印,辑为《古玉印汇》。该谱不单是一部周秦汉魏玉质玺印专题的集大成者,它还参考顾氏旧谱体例,对古玉印逐个详细考订,涉及钮式、著录、递藏、印文考释辨误与艺术特征等内容,显示出方介堪深厚的史学、古文字学功底和超前的审美眼光。此外,他还倾注了其半生心力编写最著名的十四卷玺印文字工具书《玺印文综》。 戴家祥幼和印 白鹃楼 为怜他种种清香好难为不醉 方介堪年轻时篆刻初宗浙派、徐三庚,还有部分取之金文类的印章,如“永嘉马范公驭父临三代两汉魏晋六朝金石文字之章”。后来又出现了“沉凤锵印”等类似吴让之印风的作品。 永嘉马范公驭父临三代两汉魏晋六朝金石文字之章 沉凤锵印 1926年,方介堪拜赵叔孺为师,成为他篆刻艺术创作的全新起点。在赵叔孺的悉心指导下,方介堪篆刻上溯周秦两汉,并以鸟虫篆印和玉印风格作为主攻对象。《古玉印汇》中还包含数十方精湛的鸟虫篆印。通过大量摹写,方介堪对玉印和鸟虫篆印的分朱布白与篆法构成的独特变化规律有了深刻的领悟,而它们所展露的匀净秀逸和绮丽灵动的艺术风貌,又正与方介堪性情相合拍。《古玉印汇》的编辑,对方介堪印风的确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永嘉戴家祥之玺 马孟容印·容斋书画之记·马孟容印 容斋画记·孟容·马孟容(象牙套印) 耦龛珍藏时贤歌词书画妙迹 望帝春心托杜鹃 春光还与美人同 我是清都山水郎 总是玉关情 老弃敦煌 袖手无言味最长 多情多感仍多病 曼庐 清献遗风 贵阳陈夔龙筱石父印信长寿 玉人风味似冰蟾 方介堪以“不失古风,不违字理”为前提,“创造性地以严谨的古文字形体与艺术的绘画原理作入情入理的结合”,并运用其行云流水般的刀法,创作了大量的有古有我、精美绝伦的鸟虫篆印,以华丽的姿态重新亮相,并绽放出更为瑰丽炫目的光彩。方介堪由此成为晚清至民国间,鸟虫篆印领域中“承前启后的枢纽人物”。 鱼饮溪堂 潇湘画楼 (右)云还草堂 (左)迟燕草堂 烟江书阁 俏也不争春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方介堪》包括 260方印稿 134枚原石 ![]() ![]() ![]() ![]() ![]() ![]() 主编 张炜羽 副主编 张学津 定价:600.00元 书中收入300余方作品,包括十二三岁时的临摹古玺之作和六十八岁时的最后一方印作。 方去疾 (1922-2001) 海派中的创新者,行书、飞天各元素展篆刻新天地! 17岁所作“正孚传拓” 方去疾是方介堪的堂弟,在弱冠之年就与上海许多书画名家结识。 20世纪40年代前后,在方去疾的前期印章创作中,渐渐凸现他那由大量摹古而至的纯正气息和吞吐秦汉的非一日之功,譬如拟泥封意味的“超北”,1941年秋冬仿古玺和秦代小玺的“季君”,以及同年仿战国玺的“去疾”。 超北 季君 去疾 方去疾的这一路间秦间汉的创作风格,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 方去疾玺 四角亭长 方去疾冲切相合随势而就的刻款样式颇近书法中少有顿挫提按、多见使转连贯的行书一体,而此类既不失行刀之律同时又能展现运笔之迹的且书且刻的有趣实践,想来正是方去疾意欲将印面和印款文字在气息上融于一统的理想之境。 方去疾的前期创作中还有许多为徐邦贞先生所作的印章。 徐邦贞 徐邦贞 其他精彩印作 竹佛龛 方去疾先生篆刻中那些笔画厚阔的朱文印和健挺细劲的白文印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发。 知音者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重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七十又度甲子,是年立春雨水各二遇 大办田头猪场,增积更多肥料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夜半钟声到客船 (右)一水护田将绿绕 (左)两山排闼送青来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方去疾》包括 305方印稿 84枚原石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