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说要从锻炼英语思维的角度来提升学英语的效率,但是中英文思维的差异到底在哪里呢?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难道英语思维就是所谓的“语感”?这种说法未免也太笼统了。 今天,我们就通过实例来为你透析中英文思维的差异。首先看看词汇思维上的两点差别: 一、中文倾向于简单直观,在描述事物时倾向于用身体可以感受到的动作来直接描述。而英文倾向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本质的含义来表达。 例子1:Help me up, 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weight. 扶我一把,看我还能不能站起来。 这句话里面的英文用bear weight, 表示承受身体重量的意思,说话人关心的是自己伤得重不重(还能不能站起来)。而中文表达就用“站”这个直观的动作,很笼统,是受伤也好,还是坐久了腿麻也好,说话人是不关心这些细化意思的。 例子2:His wife comes back to life. 他老婆醒了。 这句话发生的情境是老婆之前晕死过去了。英文表达得很清楚,用的是“back to life”(活过来的意思),而不是wake up. 而中文就用一个笼统的“醒”字来表达,到底是睡醒,还是活过来,没有进行细分。 二、中文主观性强,英文客观性强。 日常交流中,英文对话一般只表达个人的感受,而中文还会加进去个人的判断。比如中国商店的服务员问客人“你想买什么?”,说话人在主观判断对方是想买东西,而不是问路等别的需求;而英文则会这样表达“Can I help you?”,字面意思是“我能帮你吗”,更加客观。 再比如,在公共场合的洗手池旁,中国的标志牌写着“请节约用水”,潜台词是主观地把“少用水”跟“道德”联系起来;而英文只说“please turn off ',只是提醒别人关掉水龙头就可以了,没有什么道德的暗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中英文思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用词的不同上,还体现在句子结构上的不同。也有两大不同。 一、句子的表述顺序,中文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叙述问题,先整体后局部。而英语倾向于从局部出发,先局部后整体。 最常见的就是姓名和地址的表达。中国人的姓名,家族的姓在前面,然后才是个人的名字;西方人则是按照个人名、父名、家族姓氏进行排列。中国人信封上写地址,是先国名、再省、市、区、街道、门牌号,而英文正好反过来。 二、中文的句子组织是松散的,英文的句子结构则非常严谨。 就是说中国人说话可以掐头去尾,每个句子间的逻辑联系基本上“靠猜”。听听这句口语:“他有个儿子,在沈阳工作,已经三十了,还没结婚,听说最近找了个女朋友,长得挺好看的,跟他一个单位工作。” 中国人听得懂啊,这句话不就是说“他有个儿子,(他儿子)在沈阳工作,(他儿子)已经三十了,还没结婚。听说最近(他儿子)找了个女朋友,(他儿子女朋友)长得挺好看的,(他儿子女朋友)跟他(儿子)一个单位工作”么? 但外国人听了肯定会晕菜,到底谁在沈阳工作?谁三十了没结婚?谁找女朋友了?谁长得好看?谁和谁一个单位? 因为用英文说话不是这样的,主语、谓语和关联词一个都不能少,像下面的表达才正确:He has a son who worksin Shenyang. His son is 30 years old, but has not been married. It's said thathis son has made a girlfriend recently. The girl is beautiful and works in thesame company with his son. 瞧瞧,英语把这一句话拆分成了四句,还用上了从句和and、but之类的关联词。每个小句子里主语和谓语是什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语言学家把英文句子比喻为“竹节”,中文句子比喻为“流水”。竹节就是英文的各种关联连接词,把句子的每一环都逻辑严密地组织起来。而中文则不用连接词也可以意思流畅。 这种句子结构的差异体现的正是中西方人的思维差异。中国人说话倾向于表达出主观和直观判断,而西方人倾向于描述出事物的本质,注重客观。 你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平时不经意说出的“行云流水”般的句子呢?不妨说给身边的歪果朋友听听,肯定能把TA搞懵。 总的说来,如果能有针对性地训练并掌握中英文思维在用词和句子结构上的不同,理解其背后的心理差异,对于我们深入学英语将大有裨益,效率将极大提升。 这里有个免费外教一对一的体验课,大家可以去体验一下阿卡索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