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介绍一下这本三国时期的牛书《人物志》,还有它的作者刘劭

 潇潇雨ekg9m5f4 2019-03-17

此文章由“泯灭硝烟”原创,首发于企鹅号。 文章相关图片请看文字下方

介绍一下这本三国时期的牛书《人物志》,还有它的作者刘劭

介绍一下这本三国时期的牛书《人物志》,还有它的作者刘劭,刘劭比曹操要小十几岁,年轻时在曹操的大谋士荀彧门下任职,可以说非常了解曹操的执政思想。后来,刘劭成为魏国的重臣。在《三国志》里,魏国大臣一共只有20篇合传。能名列其中的,都是当时的重要人物,刘劭就是其中之一。魏明帝曹叡曾委任他制定全国官吏考察标准。刘劭精通经学、法学、文学、天文、音乐和人才考察等等学问,主持编篡过五经群书,是当时有名的通才学者。他撰写过一百多部政治、法律著作和词赋,可惜,流传后世的,只有这本《人物志》和一些残篇。

《人物志》一共十二章,分三卷:上卷讲考察人才的理论,中卷讲使用人才的理论,下卷讲在考察使用的过程里,容易出现的各类问题。篇目之间的论证相当严谨周密,有很多精辟的警句,所以,这本书经常被划归到讲求实用和逻辑的名家著作里。不过,按照胡适的话说,古代学者喜欢把看不懂的书,都算到名家头上。

刘劭的官职,虽然就和选拔人才有关,但《人物志》并不是奉命之作,而是他对以往哲学思想的综合思考。

在汉代政治中,道家的黄老思想、由董仲舒加工的儒家思想,曾经先后占支配地位。在东汉时期,衡量察举的尺度是儒家名教。名教的“名”字,就是名分的名。核心是遵从君臣的政治秩序,遵守父子的家族秩序。也就是说,是否忠孝,是衡量人才的首要原则,绝对不能动摇。所以,我们能想象,身为汉丞相的曹操,居然宣称“不要儒家道德”的人才理论,有多么惊世骇俗——这当然也是有前提的。

在政治动荡的三国时期,思想文化已经很活跃了,各家学说都得到了复兴。一大批开明的士大夫,已经在采用一种融合儒家道家思想的“名理之学”了,名就是名教的名,理是道理的理。用这派学说评论政治人物时,把原来作为首要原则的道德修养,解读成了外在装饰,往往一带而过。具体的才能、气度,才是主要讨论对象。

而且,早期儒家的天道,和黄老思想里的道,在对物质本源的理解上,本来就有相通之处。到了董仲舒时期,又把早期儒家思想引申为天人感应。这在《人物志》里,就形成了一套融合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的才能,来自五行的比重分布,而五行衍生自阴阳先天格局。

这套说法,并不在今天的科学常识系统里,但有一个逻辑要明确一下,这关系到《人物志》的立论基础。就是说,按照这个说法推导下来,阴阳五行的先天格局是不可改变的,而人的本质来自阴阳五行,所以,人的本质也不可改变。虽然刘劭强调后天的学习修养,但先天的禀赋资质,是对人才的属性起决定作用的。

关于“人才是天生的”这一点,也许你有不同意见。但有时候,决定一个人格局和位置的,确实不是具体的才能,而是天性和气质。还是举我们最熟悉的三国例子:刘备从来不放弃做皇帝的志向,而诸葛亮就算有能力,有托孤的政治资本,也不会有那种想法。在我们的语言习惯里,前者称之为帝王之相,英雄之志。按现代心理学的分析,所谓帝王气,也可能是极端自恋、控制欲极强的变态人格。

此文章由“泯灭硝烟”原创,首发于企鹅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