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客乱翻书# 2018 My Top 5 Books

 马修_奥康纳 2019-03-17

读书和读后感,都是很主观的东西。同样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可能感受完全不同。我只能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把2018年读到的33本书中,让我最印象深刻,感触良多的,总结在这里。

1.    关于苦难:《Jerusalem, the biography》,by Simon Sebag Montefior。

耶路撒冷虽然不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可是它的确是人类三大主要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 的发源地。宗教的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人类需要解释永久性困扰着人类的难题:欢乐何其短暂脆弱,苦难与焦虑何其永久持续。人类需要找寻外在更强大的力量,解释为什么生命是这样的,生命的意义何在。

宗教的产生,彻底改变了耶路撒冷城。于是,那方圆30多公顷的Temple of Mount, 就成了世界的核心的核心。这里,在大卫王时期的曾经的犹太教教堂的基石上,立起了金光闪闪的伊斯兰金顶 Abdal-Malik Dome;这里,有全世界的无论何种流派的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等)都奉为神圣之地的 HolSepulchre 教堂。围绕着这块Temple of Mount 的你争我夺,兵刃相见,流血丧命,见证着人类的狂热与残酷。

❶几乎历史上的所有著名的君王强将,文人墨客,都和耶路撒冷有这样那样的关系。

❷而无论欧亚非的哪一路强权控制耶路撒冷,被压迫在最底层的永远是犹太人。

❸无论是压迫人的,还是被压迫的;无论是胜利的,还是失败的,永远不改变的,是几乎所有人对耶路撒冷无限的向往,热爱和忠诚。

我觉得这句话把耶路撒冷概括得不能再好了:“Jerusalem is the house of the one God, the capital of two peoples, the temple of three religions and she is the only city to exist twice — in heaven and on earth...”

(耶路撒冷是一个上帝之家,两个种族的首都,三种宗教的庙宇;她也是唯一存在两次的城市:在天上与地上…)

我觉得,可能应该说,”she is the only city to exist three times –in heaven, on earth, and in people’s heart”。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一座耶路撒冷城。物理上的,精神上的,与心灵上的三座城池交融在一起,成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耶路撒冷,和人类为自己创造的永恒的无解的难题。

2.    关于未知:《The lost city of monkey god 》, by Douglas Preston。

经过数年的努力,Steve Elkins和他的团队,通过利用一项原本只是美国航天局 NASA和美国军方应用的lidar技术和仪器,在洪都拉斯的Mosquitia地区,根据Lidar绘制的地面图,进行勘探。

这次地面考察的发现,有可能改变人们对中南美洲文化的认识。传统意义上人们的认知是,在哥伦布抵达之前的中南美洲,有三个主要文化:

1)      Aztec 阿兹特克文化,主要在现在墨西哥境内;

2)      Maya 玛雅文化,主要在今天的中美洲部分;

3)      Inca 印加文化,主要在现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南美洲境内

可是,Mosquitia 发现的曾经的建筑,广场,坡形金字塔,还有明显是用来祭祀用的器具和雕刻,与中美洲被大家所熟知的玛雅文化明显不同。根据这些曾经有大小19个之多的城镇推测出来曾经居住在这个地区的人口数,也显然多于一般认知的玛雅文明时期的人口数量。那么,是否在玛雅文明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文明存在于过中美洲,这有可能改变人们对中美洲文化的认知。

如果它只是一个探险的故事,也就罢了。

传奇的是,探险队中一半的参加者,包括作者本人,在离开洪都拉斯回到欧美的几个月内,都先后查出换上了leish 传染病。这样一个“后续”,让作者禁不住思考当初明显是被突然放弃的白城/猴帝之城,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个答案其实早在 Jared Diamond 当年的畅销书《枪炮,疾病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 》)中就有提到,真正意义上抹杀了很多新世界的文明,甚至让某些印第安分支种族灭绝了的,是旧世界带过去的传染性疾病。在哥伦布登陆之前,据信当时的北美洲只有4百万人,墨西哥有2千1百万人,加勒比海地区有6百万人,中美洲有另外6百万人。可是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中美洲的6百万人几乎全部消失。90%的消亡是源于传染性疾病。

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疾病的世界范围流传,早就不是当年的旧世界与新世界的划分。而是从第三世界到所谓第一世界的流传。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往往成了全球传染性疾病的源头,比如发源于非洲的埃博拉(Ebola),南美洲的Zika 病毒,还有热带雨林的Leish 传染病。这些疾病都在欧美爆发并引起一定程度的恐慌。因为起源地区的贫穷,根本没有商业性机构来研究预防与治疗这些疾病的疫苗,因为无利可图。

世界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导致贫穷国家根本没有财力与资源去快速有效地研究与制止某些疾病。除了Bill Gates 的基金之外,也很少有发达国家的资金是不分国界地致力于全球范围内的疾病研究。所以,可能好莱坞大片中关于人类命运总有一天会危在旦夕的各种预演,也不是太耸人听闻的想像吧。

人类,本就是同一个物种,同一“家”人。这样想想,当今世界的各种矛盾,显得很可笑与愚蠢。

在书的结尾,作者写道:“No civilization has survived forever. All move toward dissolution, one after the other, like waves of the sea falling upon the shore.  None, including ours, is exempt from the universal fate”.

这,就是进化中不可避免的一环吧。

3.    关于命运:《Cutting for stone》, by Abraham Verghese。

一个印度修女护士,一位生长在印度的英国男医生,他们都经历了苦难,然后命运让他们在被称为“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的Ethiopia—今日的埃塞尔比亚---的1940年代末再次相遇了。可是,这样的相遇也是致命的。几年后,印度修女护士在大家事先毫不知情,等到知道已经太晚了的难产分娩中死去。英国男医生在极度的错愕痛苦中根本没有看一眼双胞胎儿子就永远地离开了。接下来,就是这两个本不该来到世间的生命的故事。

从1940年代末,讲到1990年代。从印度,到Ethiopia,再到美国的纽约,波士顿。时间上,空间上,历史事件上,都感觉是传记一样的真实,而不是虚构的小说。这本书让我不知道哭过多少回,虽然作者的笔调其实很朴实流畅,一点也不夸张煽情。

它是关于爱,背叛,与宽恕的故事。父子之间,孪生兄弟之间,刻骨初恋的爱人之间。这些情感,往往深藏在内心,难以表达,可是它们的真实存在,折磨影响了人的一生。

它是关于生命,接纳,与了悟的故事。书中没有任何人的生命是容易的,苦难与灾难好像一直伴随着他们,可是他们都把怨恨转化成了接纳。

它也是关于命运的故事。你以为的命运不公与委屈,在生命的最后,却展开了它的欢颜,给你一个全新的生命……其实,欢乐与痛苦,往往一线之隔,中间的区别相当单薄脆弱。

它也是关于Ethiopia这片东非之角高原的当代史。这个世界上最早发现咖啡可以被用来做提神饮料,并从此传遍世界的“咖啡发源地”;这个在二战中意大利占领之前,从来都没有被西方列强殖民过的唯一的非洲国家;这个与西方世界一直关系良好,国王是非洲的唯一一位受邀请参加了肯尼迪总统葬礼的国家。。。当你透过它的骄傲的面纱,看见真实民生的一草一木,依旧不寒而栗。  在埃塞尔比亚这个名字之前,它叫Ethiopia。再之前,它叫Abyssinia。很喜欢Abyssinia这个名字,也因为这本书,很希望有一天,可以去这里看看。

所有打动人的小说,都是因为它们对生命的理解。这本书也一样。如果一定要概括的话,那么可能下面这两段话是这本书的精华:

Life, too, is like that. You live it forward, but understand it backward. It is only when you stop and look to the rear that you see the corpse caught under your wheel.

The key to your happiness is to own who you are, own how you look, own your family, own the talents you have, and own the ones you don’t. If you keep saying 。。。aren’t yours, then you’ll die searching, you’ll die bitter, always feeling you were promised more. Not only our actions, but also our omissions, become our destiny.”

4.    关于勇敢:《My own words》,by Ruth Bader Ginsburg。

Ruth Bader Ginsburg, 又被称为RBG, 出生于1933年。在1993年,自己60岁的时候被时任总统克林顿提名为联邦大法官,成为史上第二位女性联邦大法官(第一位是里根总统任命的 Sandra O’Connor),当然也是第一位被任命为联邦大法官的犹太女性。

一个30年代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普通犹太人家庭的女儿,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在与各种偏见做斗争(她自己带着孩子去读哥伦比亚法学院,是班上的毕业生的第一名,可是却找不到任何律所想要雇佣她),用瘦小柔弱的肩膀推动了社会意识的进步,在60岁的时候成为美国三权分治的政治机构中重要一环的成员。不能不说,RBG 做为女性Justice的成功,为后来继续有女性被提名联邦大法官开辟了道理。如今,曾经和现任的女性联邦大法官已有四位。

当有人问RBG 什么时候她才会觉得女性与男性完全在法律领域里平等了呢?她诙谐地回答:“当9位联邦大法官都是女性的时候”。哈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已经有太多的文章讲诉 RBG 的不平凡,我就不再赘述很多关于她的事迹了了。我觉得这本书里摘录的她中学,大学时候的文章,她做为律师时候的案件总结,她做为法官时候的“不同意见”书,都值得阅读,即使有些地方不见得能完全看懂。这些文字展现了RBG 的思维,视野和她的主张。她瘦小的身躯,平静的外表,都无法掩盖她的语言和思维的强大力量,和它们产生的对美国立法和平权的影响力。

5.    关于人性:《Misbehaving》, by Richard H Thaler。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Richard Thaler,在这本书里回顾了他从1970年代起,如何从一个普通的经济系研究生,到一步一步参与了一个新兴科学的建立–行为经济学,并通过它的应用来影响个人,公司和政府的一些政策,可以更好地为员工和社会服务。

可能因为我是学经济学的本科出身的缘故,所以我对这本书中简明通俗地把心理学范畴的发现,与经济学结合,从而开创和发展了的行为经济学特别感兴趣。行为经济学,促进了人们在正统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上,对人类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认知,是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也延展。

虽然人所共知的行为经济学大师是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Daniel Kahneman早在2002年,就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也在他的畅销书《Thinking, Fast and Slow》里总结他和早逝的Amos Tversky的很多经典的研究发现与成果。

可是,我觉得这本书,从根本上,讲清楚了行为经济学与正统经济学,或者数理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哪里:就在于对经济参与个体的不同假设上。

正统经济学的假设是大家都是”经济人”(Econ),都是理性最大化个人利益的;即使有时候不能这样做,市场的力量也足够大,来“奖励”那些理性做法,“惩罚”那些非理性做法,最后使非理性做法消失。

行为经济学却认为,经济行为的参与人是“人“– human。只要是human, 就会有非理性做法与选择,就会有心理因素起作用。这些作用往往是市场这个所谓“看不见的手”无法矫正的。当然行为经济学并不否认正统经济学的作用,或者数理经济学的模型的力量,只是要求这些经济学把“人”的因素考虑进去,而不要完全忽视。

我觉得只要研究的主题是关于人的,就很难忽视人性,忽视人性中那些非理性的,不可思议的部分。与其说这让研究更复杂,不如说这让研究更有趣,否则岂不是太公式化,太无聊。

Richard Thaler,也是个不把自己太当回事儿的很有趣的人,读他的书就可以感受到。他曾经被称为“经济学界的高等游民“,研究的很多问题也是材米油盐一样的学术领域不屑的话题,他还特别喜欢凑热闹当网红,曾经在描述2008 经济危机的电影《The Big Short》(《大空头》)里露脸。。。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地”接地气“,”与众人混为一谈“,使他难得地具有一般经济学家不具备的独特的魅力。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