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鑃,又名句鑃,形状与编钟有些相似,是一种成编插制使用的器物,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以长江下游吴越地区的江、浙两省出土为多。皖、鄂、湘、粤、和鲁等地也有个别发现,时代多为东周时期,也有晩至西汉,一般一套由若干件组成。 其形制,腔体似铙而长,横截面呈椭圆形,纵向长度稍大于横向长度,有的接近圆形,器壁较厚,有很浅的凹弧口,顶有一柄,或扁平,或圆柱形,较长,便于击敲。 钩鑃的组合数目,绍兴出土的配儿钩鑃共三器,大小相次,但不是整数。江苏武进淹城内城河出土七器,亦大小相次,可能是完整的一组。另外浙江绍兴战国墓中出土了大小相次递减的青瓷钩鑃十一器,青瓷钩鑃虽然应看作明器,但它应源于实用器,所以十一器可能是战国钩鑃的最高组合数。本文介绍的为珍藏于江苏镇江博物馆的一组春秋时期青铜钩鑃。 该组钩鑃,通高91~21.5,口径24.5×18~11.3×7.2, 柄高22~8.2厘米,共七器,大小相次,扁长条形执柄,有长方孔以固柄,近舞处有不甚明显的加固圈;合瓦形腔体向上斜侈,有三角形孔位于凹弧区,通体素面, 1975年出土于江苏省高淳县顾陇公社松溪大队,其造型与江苏武进淹城内城河出土七器相类。 该组钩鑃曾经过测音,但“因锈蚀严重,大多发音闷哑,音乐性能较差,测音结果难以判别其音列关系”,只能从略晚一些的广州西汉南越王墓钩鑃的测音结果得出辅助证据来观察其用途,明确此类器物是一种定音乐器,是一种型制上大小有序,音乐性能上有着音律规范的旋律乐器。 据考证,传世钩鑃有铭者多为春秋战国之际器,如浙江绍兴出土的配儿钩鑃铭“以宴宾客,以乐我诸父”,说明是宴飨的乐器,其型亦仿自中原地区商代的青铜钲、铎类器,主要用于祭祀或宴飨。 松溪七件钩鑃是目前所见该类器物中组合数量最高的一组青铜器物,是研究吴越乐器发展与演变等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 |
|
来自: Michael430 >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