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中国女子的命运是否真的“原应叹息”?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3-17

大家好,近期宝妈读的书是《红楼梦》,解读《红楼梦》的人很多,也很专业。我虽然不是第一次读,但能够读进去这是第一次。接下来几天我会将触动我的地方跟大家分享一下。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贾府的四个女孩子。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人物关系。元春是贾政之女,为王夫人所生,属于嫡出;迎春为贾赦之女,生母已故;探春亦为贾政之女,为赵姨娘所生,属于庶出;惜春为宁府贾珍的妹妹,被贾母接过来一并在荣国府长大。这四位姐妹虽然性格不同,但人生际遇读来令人唏嘘。

元春

贾元春在文中出场的次数不多,然每一次出场都极大地影响了贾府的命数。元春进宫之后,深居大院之中,几乎没有机会与父母姊妹团聚,难得遇上皇上恩赦回家省亲,也不过是草草几日就得返回。我们常常会说,为元春归省建造大观园基本掏空了贾府的老底子,几乎没有益处可言,可是对于元春本身而言,那是她余生为数不多的与父母相聚之日。

一入皇宫,父母儿女便成了君臣关系,贾母王夫人要向元妃扣恩,贾政甚至只能隔门对答。深宫之中,遍布尔虞我诈,稍有不慎,满盘皆输。这一切,她难得回家一次,但她不能说。她只能说如今皇恩浩荡,我一切安好,你们不要挂念。她最多说,想如今相见之难,当初又为什么要把我送进那里面去。自她入宫开始,在这世上她便孑然一身了。

元春(图片来源网络)

迎春

贾迎春是一个性格比较懦弱的姑娘,她不去主动招惹别人,一旦别人欺负到自己头上了她也视而不见,能躲则躲。这样的性格使得她在贾府众姐妹中的地位可有可无,就连从小养大她的奶妈也骑到了她的头上。迎春房中的司棋与自己的表兄苟合,在大观园抄捡之时“案发”,最终被赶出贾府,迎春在整个事件中若一个局外人一般不发一言。甚至她的奶妈偷偷拿出她的累金凤出去当钱,迎春的反应也是能要回来就要,不能要回来就当是自己弄丢了。

这种性格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一种“老好人”,不懂得说“不”,一任他人肆意践踏自己的底线而毫无还手之力。如此这般,在贾府中她还是个未出阁的姑娘,身份地位在此,大家也不敢有太过分的举动。可直到贾赦为了五千两银子执意要讲她嫁给孙绍卿,她人生最痛苦的时刻也就来临了。她的本性让她面对丈夫的无赖行径时无力反抗,回头希望贾家把她接回时,邢夫人本就不是生母,一概不理,就连养育了她几年的王夫人也只能暗地里伤心,明面上只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只好万事忍让着吧。

接纳她的孙家没有带给她温暖,回过头自己的娘家也为她关上了大门。这世间,此后经年,一人过余生。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中国女子的命运是否真的“原应叹息”?

迎春(图片来源网络)

探春

探春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个姑娘。她在整个家族中并不是最拔尖耀眼的人物,况且她是姨娘所生,虽然众人不言语,但始终都是探春心中的伤。而赵姨娘每一次的狂妄生事,都好像在提醒探春,看看你的生母就是这样的人。在那个看重出身和门第的社会,探春首先便遭遇了最根本的打压。但是她却没有整日自怨自艾,她努力地“武装”着自己,可谓是能文能武。她是首先提出要起诗社的人,遣词造语不在众人之下,文化修养可见一斑。同时她又有出色的事务处理能力,凤姐病倒后,若不是探春,贾府的一应婆子丫头早就骑到主子头上了。

这种不怨天尤人,不断努力奋斗的人令人敬佩。可正如凤姐所言,这样一个好人儿,可能会被身份带累。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她的身上承受着原生家庭带给她的烙印。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中国女子的命运是否真的“原应叹息”?

探春(图片来源网络)

惜春

贾惜春原本是宁国府的小姐,因贾母将其接入荣府,便同着这边的姐姐妹妹一起长大。惜春素来不愿涉入红尘,她也不爱好吟诗作对,终日以绘画、下棋为乐。惜春是从小没有父母的人,兄长贾珍又是那样一派作风,无以依靠。她自小在荣府,实则并非自己家中,得到的关爱可想而知。只得自己照顾着自己,就怕因为哪里不得体落了他人口实。她也不太与别人倾心,仿佛身边并没有可信任之人。大观园抄捡时,自己的随身丫鬟入画因替她哥哥存着钱被搜检出,虽并无大事,但惜春却怎么也不要继续留她在身边。对自己的贴身侍从都如此避讳,对待他人的态度可想而知。

她或许是年纪小小就看透了家族中的不堪,加之没有长辈提点,按照自己的心性做出对事物的判断,她对整个世界是摒弃的,仿佛有着浓重的厌世情绪,把自己封锁起来,一心向空,最终遁入空门。

她们四个姐妹,走到最后,都成了自己一个人。

古时的女儿们身上是有“使命”的,那就是出阁之后相夫教子,无论夫婿人品如何,一旦出嫁,终生已定,容不得半分更改。这四个姑娘是大户人家的后代,她们的人生尚且不能自己做主,那些凄苦人家的平常女孩儿要遭受生活中多少的苦楚就可想而知了。她们的人生遭遇逃脱不了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更与父母的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时至今日,社会对女性的宽容度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对于女性的歧视却依旧残存在一些为人父母的观念里,残存在这个社会的角落中,稍有不慎,死灰复燃。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都挺好》中的主人公苏明玉,因为是女孩,在小的时候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好的东西全部给了哥哥,就因为自己是个女孩子。《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拿着不菲的收入,可还是过着拮据的生活。自己看上了一套好衣服只能四处去搜寻A货,自己所有的积蓄都被父母索要给她的哥哥娶妻买房。

就连现实社会中应聘工作时,都会经常看到职位招聘表的备注栏里写着“倾向于男性”;女性在应聘时会经常被问到,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还打算要二胎吗?

家庭和社会对女性的苛刻,至今仍在。

我觉得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让女性有机会、有能力为自己做主,而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她可以选择在家成为全职太太,也可以是商场上与男人顶头“厮杀”的干将;她可以选择结婚生子,也可以选择享受独身的自由。如果有一天我们提起司机不再专门提到“女司机”,我们招聘职工不再问你生孩子了没……我们的社会给了女性更大的宽容,“原应叹息”的性别悲音才会得到更高的遏制。

我本着红妆,偏要上“疆场”。欲与男儿试比高,一任心飞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