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2月,昆仑关战役激战正酣。此时,日军与荣誉第一师一团在昆仑关西南面的四一一高地的拉锯战仍在继续。 昆仑关失守后,日军为掩护撤退,协同航空兵向四一一高地实施猛烈反攻。荣誉第一师一团死守髙地和附近的几个山头不退,残酷的拉锯战中,一连连长张咸顺、三连连长刘世昌和六连连长溶开先后阵亡,五连连长王延安双腿被打断身负重伤。 士兵伤亡更为惨重,每个连队已经不足二十人。当日军调集大量兵力再次猛攻四一一高地时,师长郑洞国把全师最后的预备队——二团一部——派了上去。 此时的二团,苦战通宵后仅存官兵不足三百人。日军调来毒气部队,中国官兵中毒者甚多,二团团长请求撤退,郑洞国严厉地说丢了阵地就砍他的头。 郑洞国把荣誉第一师师部特务连和传令兵、伙夫等勤杂人员集中起来,共有一百八十多人,组成了最后的突击队。 这支杂牌突击队绕到日军阵地的背后,突然大喊着发起冲锋,二团团长也同时率领残存的官兵奋力冲锋,已是强弩之末的日军彻底崩溃,仓皇奔逃,四一一高地最终得以稳固。 郑洞国师长和舒适存参谋长爬上了四一一高地: 双目所及,但见主峰及附近各山头上弹坑累累,子弹壳、炮弹壳、手榴弹木柄、破损的枪械比比皆是,草地树木悉被焚烧,无一块完好之地,双方许多阵亡官兵的尸体散卧其间。 高地北侧,是我军最后据守的阵地,也是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棱线两侧敌我死伤枕藉,双方阵亡官兵交错卧在血泊中,几无法插足。 沿着高地北侧前行,仅几十公尺距离内,我军阵亡将士的遗体就有近百具。据汪团长介绍,这些烈士是在向敌人反冲击时先后倒下的。 有不少烈士虽已停止了呼吸,但还怒目圆睁,身躯保持着向敌冲杀、投弹的姿态。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大个子士兵,他的左腿已经断了,身上几处弹伤刀痕,军衣浸满紫褐色的血迹,但一双粗壮的大手却死死钳住一个日军士兵的喉咙,将其压在身下。显然,这位烈士是负伤之后又与敌人肉搏牺牲的。目睹此悲壮情景,连我这个久经战场的军人,也不禁落下热泪。 没人知道郑师长所说的那个“大个子士兵”的姓名,也没人知道他年龄几许家乡何处,只有那双“粗壮的大手”或许能表明他曾是个在田间辛苦劳作的青年农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