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买了两口棺材

 青青河边草603 2019-03-17


 冬日,故乡的山。邱二毛摄。

01

天生敏感的我竟然没有情绪失控,在听到那句话以后——

“老汉儿买了两口棺材,就摆在堂屋里,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老汉儿”即父亲之意。)

过年回老家,大哥比我先到,开车到火车站来接我们一家三口。山区的路风光旖旎,时而高山峡谷烟雾缭绕,时而流水潺潺清新自然。兄弟俩一南一北相隔千里,一年难得见一回,一见面自然分外亲热。家长里短,工作生活,自是无话不谈。山路起伏颠簸,我们的话题也是。

“二毛,我得给你打个预防针,老汉儿买了两副棺材,而且就放在堂屋里。看着很刺眼呢……”

妻知道我对这样的话题敏感,意味深长地看了看坐在副驾驶的我。我眼睛微红,鼻子酸酸,但总算没有情绪失控。半晌,挤出一句话,算是回应大哥:

“老汉也是,搞那么早搞么子嘛”。【老爸也真是的,准备那么早干什么?】沉默之后,我再开口时声音里带着些哽咽,甚至有埋怨、气愤。

支撑我情绪免于崩溃的原因大概有二:

一则因为乡约民俗。

老家有提前为自己准备棺木的习俗,意味着自己百年之后的事情有着落。在过去,这还得大户人家才有这个实力,早早地把棺木准备好,自己活着的时候能见到将来住的是一个好居所,用的是好材料,心里是淡定的,是有满满的获得感的。至于穷人嘛,只能等到自己没了的时候由着后人操办了,多半用些劣等木材做个局促的小匣子憋憋屈屈地度过地下人生了。

许多老人在生前对后人提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属于自己的一副材料和质量都还算过得去的棺材。因而,彼时,提前准备棺材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是件好事、喜事。

既然是好事、喜事,那就不必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棺材必定是要放在最显眼、最宽敞的堂屋里的。一来显示自己的财力和身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炫富),二来自己看着也舒坦放心(地下生活有着落了)。但这毕竟是“老古时人”的观念,如今都新时代了,还这样操作,年轻人还是难以接受。

二则因为心理预期。

父亲年轻时身强体壮,当过兵教过书,力大无比,好勇斗狠,叱咤球场,曾经也是“全村的希望”,本地教育战线的风云人物。然而“英雄最怕迟暮,美人最怕白首”。进入老年的父亲,身体大不如以前,爬个楼梯会气喘吁吁,三天两头吃药。这和年轻时的父亲落差实在太大。

这种落差,我们儿女接受不了,他自己当然更接受不了。因而,我们有时候劝他锻炼身体长命百岁时,他大约是对现在的身体也有些失望,难免会破罐子破摔:“想干的事情干不了(比如打篮球),想吃的不能吃(比如辣椒),想喝的不能喝(比如酒),想抽的不能抽(比如土烟),活那么长干嘛呢,意思不大。”因为他平时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我们也并不觉得太意外。

大抵是因为大哥给我打了预防针,又或是因为棺材还没有上漆,依然保留着木色,没有深沉的黑色那么刺眼。当我回到家,看到堂屋里摆放着那两副棺材时,我竟然能做到大体心境平和。但平和并不代表心中毫无波澜。心里仍有许多莫可言状的情愫。

伤感自是免不了的。风俗也好,观念也罢,棺材毕竟是死亡的象征。“棺材,死”。谁愿意把这样的词句和自己最亲近的父母联系起来呢?但摆在眼前的棺材就提醒着你,谁也没有免死金牌,你爱的亲人也不例外。

也有那么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意思。父亲不到七十岁。在如今的时代,只能算是刚刚步入老年,远远算不上“老”。有那么一刻,我是有些恨父亲的“不作为”和“消极”的——不好好想着怎么把身体锻炼好点,怎么健健康康地长命百岁,却早早地为自己和老婆准备好身后之物,这老爷子怎么就这么不上道呢?

更多的是担忧。担心他自己置办的这个物件,会每日提醒他:自己老了,“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种心理上的衰老给老人带来的消极影响,实在是不可小觑。

虽然诸多情愫,诸多担忧,但我们和父亲都似乎达成了暂时的默契——棺材的事是个敏感话题,谁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但谁都不愿意轻易提及。

有一次,我和父亲都在堂屋,目光都落在了角落里的两副棺材上。四目相碰,都迅速躲闪,谁都不没有勇气触摸彼此的内心。

最后打破僵局的还是我——不过这是在到家的几天后。

那天,我们去走亲戚,我开车,父亲坐副驾驶。妻带着儿子和侄子坐后排。

路途较长,总得找点话说。聊了些不咸不淡的话题之后。我问,“爸,你囊们嫩们早把那个东西准备起哒(怎么这么早把那个东西准备起了)?”

父亲心领神会,知道我说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东西,却没有马上回答。

后排的妻插话说,“爸,你不知道,二毛那天在路上听说这件事之后都快哭了。”听了这话,我也想起当时的心情,鼻子不禁又有点酸。

父亲似乎也有所动,眼圈红红的。

妻再次插话,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想化解尴尬:“你现在还不老,这样早就把棺材准备起,是怕自己百年后我们这些做儿女的糊弄事儿么?”

父亲被逗笑了,很快开始解释——

我的儿子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这个事情你们年轻人确实不懂。好的棺木也要靠缘分,运气好才能遇到好木料呢。其实,我跟那个木匠说了很多年了,让他遇到好木料的时候给我留两副的,到时候我和你妈用。这么多年都没有特别好的木料,刚好年底前木匠带话说,最近有好木料,问我要不要?我当然要啊。许多人想要要不到呢!一是没提前给木匠说,二是一下子拿不出这一笔钱。两副棺木也要一万多块呢。

“院子里好多老年人都羡慕我这好东西呢。”说这些的时候,父亲语气特别平静,甚至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欢喜与自豪。到最后,竟然语气里有些得意,继而眉飞色舞。

“可是,这个东西摆在屋里,会不会给自己增加压力,带来心理阴影?”妻替我问出了我的担忧。

老爸似有所悟,知道了我们担心的原因,接着解释道——

这个不存在的。我们这里还有一种说法,越是早准备这些,反而更容易长寿呢。那个xx老师,二毛晓得的吧,他比我还小点,但他从四十岁就开始准备棺木了呢。

我不是担心儿子们不给我弄好东西,而是他们对这个东西确实是不懂,什么样的木料是好木料,做工要怎么样才算好,他们都看不明白。我就是怕他们搞不明白,将来花大价钱买个孬货。另外,等到事情过后再去买,很容易被人“卡脖子”,到时候人家坐地起价,你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

父亲的解释也有他的道理,看到他准备棺木并不是出于消极的想法,我也给自己的精神松了绑,顿时轻松释然了。特别是,看到父亲由衷地把买棺木看成是颇有成就感的事,我也就不再纠结了。

在他看来,这是有利无害的一件大事、好事呢。或许,这真能给他带来更多安全感,让他放松、安心地保重身体、过一个无忧无虑的晚年,也许真就是件好事呢。

或许,这两口棺材对父母的意义是安心、踏实、无后顾之忧,能给他们带来更多安全感,让他们放松、安心地保重身体、过一个无忧无虑的晚年。而对我们的意义则是一种提醒:尽孝要趁早——

以前,我们还可以假装父母没有老,假装自己还可以在父母膝下好多年。但是,这两口摆在堂屋的棺材却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父母有一天会死”的现实。

02

我是个很怕死的人。

这也是我为什么对棺材的出现如此敏感的原因。

我怕死的历史要追溯到童年时期。从知事的年龄起,心里就埋下了怕死的种子。当第一次从大人那里得知,每个人都终有一死时,我觉得整个世界都不友好了。

彼时,我大约也就六七岁的样子。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既然有了这个世界,既然有了我们,就应该有存在的价值,为何又要让我们消亡。而且这种消亡是不可更改的结局。想到这些,我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也非常怕死——

怕父母亲人死,也怕自己死,甚至会害怕世界上所有的好人死。

在无数个童年的夜晚,当白天和伙伴们在一起的热闹散去,世界归于宁静之时,我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而睡不着的原因竟然是——怕死。这可真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难以想象,一个几岁的小孩整天想的竟然是死亡的话题。

为了将自己从死亡恐惧症里解救出来,我开始寻找救赎自己的想法——寻找永恒的事物来否认死亡面前一切平等的铁律,借以告诉自己生命的价值。

我以为山山水水是可以永生的,但日渐增长的知识告诉我,“地球虽寿,犹有竟时”,山山水水自然也有消亡的一天。同样的,日月星辰本质上都是宇宙中的星球而已,也有生有灭。我以为宇宙永恒,但又有知识告诉我,宇宙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有生有灭。

越来越多的知识将死亡的铁律深深地烙进我的脑海,让我挥之不去,魂不守舍。

我想过,有一天,我终将面对死亡,而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只能孤独地前往。我想过,后人将我葬于家乡的山巅,我可以俯瞰家乡的山水田园。但最终,千年万年亿年过后,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我们终将彻底灰飞烟灭无迹可寻。而最后的最后,宇宙也将不复存在,我们终将消失得彻彻底底,无影无踪。

在许多人看来,这是典型的杞人忧天。但我至今不这样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对于人类来说那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就不去想,不去考虑这种情形。因为不管有多遥远,结局依然是真实的。

身陷死亡恐惧症的我常常会产生让自己都害怕的一些想法。比如,在校园的课间,全都是像花朵一样年轻的少男少女,他们热烈地笑着,追着,打着,闹着。但我却会突然想到,这么多火热的生命,总有一天,也都会老去,死去。这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既然最终都将走向终结,生命存在的意义何在?

我想了很多办法,想从死亡恐惧症里挣扎着走出来。

比如,我骗自己,这个世界会变的,铁律也会变的。我可以发明一种长生不老药,让自己爱的人,让世上一切可爱之人永生。毕竟,我还小,留给我的时间还很多,还有那么多年可以去努力实现这个梦想。

但最终,竟然是一个不怎么爱读书的放牛娃小伙伴减轻了我的“病”。

当我把怕死的这些想法告诉他时,他轻轻一笑,犹如大师一般,说出了一个“世间至理、大道至简”的答案——别去想这个事就行了嘛,你只想今天过得舒不舒服就行了。

我听进去了他的话,很少再去想死亡的话题,“病症”果然轻了许多,平稳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直至成年。也由此明白一个道理——

世界上也许并没有不怕死的人,不是不怕,只是暂时没去想而已。

03

我们是缺少死亡教育的。

在我们的传统里,“死”是个十分敏感的字眼,也是不吉利的象征,不能轻易提起。小时候,我们要是随便提及这个字,轻则一顿痛骂,重则一顿揍。但不提起并不代表它真的就不存在。越是不让提起,越令人恐惧和难以释怀。这也许是童年时期我被死亡恐惧症困扰的一大原因。

成年后,特别是为人父以后,父亲的角色逼着我对“死”这个事想得越来越少,恐惧也越来越小——你总不能时不时地告诉儿子“我怕死”吧。

想得少并不代表不会想。

比如,在某个秋日的午后,渐进黄昏却又未到黄昏之时,阳光透过窗户射进来,窗外人生鼎沸,车水马龙。可是我却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虚无、孤独、惶恐。头脑中飞快地闪过一些念头,比如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宇宙的破灭,甚至想到了其实人是死无葬身之地的。死,意味着你的时间消失,空间消失,一切消失。

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我明明看到了一辆辆车不断经过,明明听到一声声喇叭的嘶鸣,明明看到红灯、黄灯、绿灯不断变换着。明明看见密密麻麻的人群穿过马路,明明听见大人们的说话声,小孩们的笑声、叫声、哭声。可是心里的世界依然一片寂静,依然还会有孤独、虚无和恐惧萦绕于心,挥之不去?

在人群拥挤的地铁,我有时候也会想到,多少年后,这些鲜活的生命终究会归于尘土,并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想到此,难免会有一种幽深的孤独感和虚无感在内心深处停留。

甚至面对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我也会想到,这么鲜嫩的生命呢,有一天也会老去,甚至死去。这生命的铁律实在太过于残酷!

当然,这些内心深处的感觉我是不会和人分享的,特别是不会和儿子分享,因为这会加大他的恐惧感,让他觉得“原来勇敢的爸爸也如此怕死”——儿子完美地继承了我“怕死”的基因。

在老家的一天晚上,我们睡得正香呢,隐约感觉到有人在哭。一摸儿子的脸,发现满是泪水。我们惊到了,妻一把搂住他,问怎么回事。7岁的儿子说,他不想睡觉。因为睡觉的时候他害怕,一是怕死,二是怕一种安静的声音。

平日里看上去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小屁孩,玩起来可以达到癫狂状态的儿子,竟然有如此敏感的一面,正是拜我的基因所赐。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清晰地表达“怕死”。早在他四五岁时,儿子了解到死的意思之后便很“怕死”。常常会问,“既然都生出来了,还这么开心,为什么最后还是要死啊。”很显然,他也理解不了生命的铁律为何如此残酷。

就我的体验而言,在未完全明白事理之前,孩子会有一个“自以为是中心”的自信爆棚期。在这期间,孩子会认为世界都是围绕着他转的,凡是于他不利的事情,都不会发生。比如,在我的“自以为是中心”的自信爆棚期,死亡也不是问题。因为死亡总是发生在离我很远的地方,那时我天真的认为,既然我已经出生了,那么就会永远存在,不可能再消失。

我甚至想,所有的人或许只是存在于我脑海中的一种陪衬,他们或许并不真正的存在,而只是我的想象而已。只有自己,才是真实的存在着。也就是说,整个世界和时空只是在我的脑海里存在着,都在围绕我转。但是这种看似强大的自信在某一天被打破了。爷爷的去世让我怀疑自己的判断——原来自己身边的亲人也逃不了死亡的铁律。

再后来,我终于明白,所有的人总有一天都会消失,包括我自己。世界和时空并不只是为我而存在着。或许每个人或事物都是一个小小的中心,他的周围会有一些人和事物是围绕他而转的,但这个中心总有一天会消失。明白这一切后,死亡就变得很恐惧。

就儿子对“死”的恐惧来看,他的“自以为是中心”的自信爆棚期已经“过期”,开始明白自己也终将面对某些自然规律——比如死亡。

而他害怕的那种声音,我推断就是我常常感受到的那种内心深处的孤独、虚无感。这种孤独感、虚无感,从根子上说,也是由对死亡的恐惧感衍生出来的。

好在我们这一代家长已经开明许多,死亡教育的意识开始觉醒。我们不但没有因为谈这个话题不吉利而去呵斥儿子,而是像朋友一样娓娓道来。

“爸爸妈妈其实也怕死呢。只是,我们一想到,能和我们喜欢的人开心地活很多很多年,而且每一天都可以过得很开心,很有意义,等到我们死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害怕了。你算算,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年有365天,我们可以活很多很多年,这样就可以活很多很多分钟呢。”

听了我们的说法,儿子平静多了:“本来我很害怕,但听了你们说的这些,我感觉心里舒服多了。”

安慰完儿子,我想了一个问题:我们怕死,究竟是在怕些什么?

怕不能与自己爱和爱自己的人在一起;怕心灵深处的孤单;怕世间的一切美好都化为乌有;怕人生还没有足够的体验。

我之所以一开始对父亲买棺材的事情特别敏感,其实也是在逃避死的话题——怕父母死。怕他们的一生过得太辛苦,没有抵达自己的人生巅峰;怕自己没能报答养育之恩,怕自己为父母做得太少,怕父母没有享到自己的福;怕自己的成败荣辱和喜怒哀乐无人分享。

当然,某种程度而言,怕父母死也是怕自己死。父母好比横亘在儿女和死亡之间的一堵墙。只要那堵墙还在,自己离死亡就还远着呢。可一旦那堵墙倒了,我们的人生便一眼望到头。正所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之剩归途。

生命本就是一场有来无回的旅程。人终究是孤独的,一个人来,最终也只能一个人走。既如此,生命意义究竟是什么?面对死亡,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呢?

或许,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当下,好好活着,好好爱着,大闹一场,悄然离去——因为,终究有一天,我们将会死去,并且永不醒来。

来源丨邱二毛的文字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