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济 观时事 观历史 观世界 “读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一生”,哲学学者的解释,让人豁然开朗 谁是雷思温? 他是比利时最高学府鲁汶大学的博士 他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颇受学生欢迎的讲师 这位哲学学者如何看待,“读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一生”这句话的呢? 雷思温老师: “我并不认为哲学可以指导生活,换个词可能更好,哲学可以‘引导’生活。” 指导有些刻板条例化,但是引导不一样,“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哲学不是心灵鸡汤,它更像是一条林中小路。“读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很好地把生活与读书结合起来:拿起书本的时候,觉得自己生活在哲学家的世界里面,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另外一套方式。 古人说,如果读完《论语》和没有读之前是一样的人,那就算白读了。王阳明也说过“知行合一”,很多人以为自己懂得,其实并不是真懂得,因为你真懂得,你就一定做出来了。所以应该是用生命在读书,而不是用理智在读书。 第二,年轻人要多给自己一些包容,一些时间,这个话也是对我自己说的,因为我也算是个年轻人哈哈。 亚里士多德认为年轻人不适合学政治学和伦理学,因为年轻人太缺乏生活经验了,他不知道那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比如说“为人要厚道一些”,年龄小的孩子不会真懂这句话的含义,只能简单地外在理解。 黑格尔也曾提过:七岁的小孩会说我相信上帝,但和七十岁的老头说,我相信上帝,不是一回事儿;15岁的年轻人说相信爱情,和饱经沧桑的人说我相信爱情,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都要给自己多点时间,让自己成长,就算读了很多书,还需要从生命中历练。 △ 黑格尔 第三,斯宾诺莎说过”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也就是说,人这一辈子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必然的。人可以总结经验和教训,但是不能轻易后悔,后悔没有意义。你觉得当时做错了,但是以当时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再做一遍还会那么做。 所以你不能用十年后的自我,来取代十年前的自我。你所有走过的路,跌过的坑,吃过的亏,都是必然的。如果能绕开,当时肯定能绕开,如果绕不开,肯定绕不开。过去的已成既定事实,好在未来还未知。 如果你了解人生的必然性,反而会肯定自己所吃过的亏,不会灰心丧气轻易否定自己。能够发现自己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没过好,本身就是一种提升,是一个新的开始。人一生都在成长。 学习哲学,不意味着必须抛弃已有的生活去选择学术道路。与初学哲学时的心态不同,现在的我不再完全割裂哲学和生活,相反,哲学与生活是一体两面的。但与没有接触过哲学时不同,哲学让人在走上人生缤纷多彩的舞台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也懂得他人的角色,更懂得除了表演,还有谢幕后的生活。能够达到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真正和解。 为了让这种和解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为大家奉献上了《哲学闪耀时》这档哲学课程。在准备过程中,我屡次想到哲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我真的具有了一些智慧吗?我想如果有的话,那也要归因于对这些思想巨人的学习。哲学,绝对不是一条不食人间烟火的自我放逐之路。相反,这些伟大的心灵比任何人都更为深刻地理解人类的真实处境。人类需要意义,正如饥饿的人需要面包。尼采说,即便追求虚无,也不能没有追求。有鉴于此,把这些最美好的哲学智慧分享给他人,使得哲学不但发生在自己的灵魂里,而更发生在人与人的共同生活与和解里,就成为录制这门课程的初衷。 哲学的林中小路不止一条,蜿蜒曲折,或隐或现。有些逐步合流,有些渐渐分开,有些则始终无法交汇。而且跟自然科学不同,哲学无所谓进步、退步之分。 毕竟几千年过去了,人类面对的终极困惑,并没有太多改变。 今天的课堂里,我们依旧在阅读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这些古人的著作。往往同一时代的内部分歧,远大于古人与今人的区别。出于这些考虑,《哲学闪耀时》并没有按照我的个人偏好来安排,也不是从古到今沉闷的流水账,而是按照七个主题重新编排这些林中路,使得横亘千年的不同结局与答案能够在同一主题中奇妙相遇。 七个主题、七十二次课程概括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困惑。带着这些困惑,我们将找回重新发问的方向,并在哲学家们的陪伴下,找到自己的答案与归宿。我们不会迷失在望不到尽头的思想森林中,我会一直陪伴大家,帮助大家在森林中找到闪耀的路标,走出自己的路。 在这里,你可能会收获: 人类几千年来最聪明的脑袋,他们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通过哲学的观照,学会反思,坚定自我成长的方向;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领悟社会与人的复杂性,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世界; 洞悉国家和社会运转的规律,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始终活跃的思辨精神,永不停歇的怀疑态度,乃至你自己的哲学观,最重要的是一颗独立思考的大脑。 - END -
点击图片进入鸿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