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在古代文人的诗文中。西汉《准南子》:“千年之松,下有茯苓”。唐代诗人李商隐有“碧松之下茯苓多”的诗句。因与青松相伴而生,所以,茯苓自古以来被视为延寿之品。魏晋时期,服用茯苓已经成风。南朝陶弘景(456-536)辞官隐退后,梁武帝令“每月赐给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饵”(《梁书·陶弘景传》》。 茯苓还常常被制作成糕点。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是制作茯苓饼的能手。他在《服茯苓赋》及《东坡杂记》中这样记载:“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莫道长松浪得名,能教覆颜两眉清。便得径天同千尺,知有奇功似茯苓”。 茯苓饼是清代宫廷名点,现在成为北京特产之一。茯苓饼白如雪,薄如绵纸,中夹芝麻、松子仁等,甜美可口。《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广东有官拜访贾家,送上茯苓霜一篓作进门礼,并交代了吃法,说这茯苓霜“怪俊,雪白的,拿人奶和了,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补人的”。慈禧太后曾令御膳房制作“茯苓饼”供膳,并以此赏赐王公大臣。茯苓的主要成分,目前已知的有茯苓聚糖、茯苓酸、麦角甾醇、胆碱、磷脂、蛋白质、酶等,是一种很有营养的有益健康的药品。 茯苓是一味古老的药物,《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药。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张仲景也将茯苓作为重要药物用于临床。《伤寒论》入15方次,《金匮要略》入30方次。 据传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战,适逢阴雨,许多将士染病,有几个士兵偶食茯苓而得以痊愈,得此消息,成吉思汗大喜,急派人到湖北省罗田县弄来大批茯苓嘱将士服用,果然大效。现在,湖北罗田县的茯苓还是很有名的。 茯苓被中医作为安神药、利水药以及健脾药被广泛地应用。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的长寿补益方中,茯苓的使用率高居榜首,占78%。自汉唐以来的200多个传统中药精华方剂中,有茯苓的就占了1/5,如五苓散、参苓白术散等,至今仍广用不衰。但是,它不同于西药的安眠药及利尿药。两者不能混称。 药证 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配方 以眩悸为特征的疾病,如眩晕症、心脏病、心律失常、神经症、失眠、眼病等,茯苓常与桂枝、甘草、白术、大枣、半夏、酸枣仁、川芎等同用,方如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小半夏加茯苓汤、酸枣仁汤等。 以口渴而不能多饮,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如胃肠功能失调所致的呕吐、腹泻、婴幼儿秋季腹泻,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尿崩症、痛风,体腔积液的肾积水、肝硬化腹水,眼病如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常与猪苓、泽泻、白术等同用,方如五苓散、猪苓汤。 茯苓还可用于治疗脱发。 参考 ——茯苓虽有利水作用,但与西药的利尿剂不同。茯苓证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的小便不利,如肝硬化腹水等,用茯苓未必能起到迅速利尿的效果。 ——治眩悸之药颇多,茯苓所主者,必眩悸而口渴且小便不利。小便次数不多且量少,同时大便多溏薄或如水样,或虽便秘而先干后溏。患者常见浮肿,或面目虚浮貌。 ——使用茯苓,可不问体型胖瘦,但须察舌。其人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笔者称之为“茯苓舌”,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其舌有齿痕,舌体胖大伴有浮肿、腹泻者多为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舌体瘦小而有齿痕,伴有腹胀、失眠、咽喉异物感者,多为半夏厚朴汤证。 ——关于茯苓的用量:茯苓用于宁心安神时,剂量宜大,可用至30~100克;利水渗湿之用时,剂量宜中,一般为15~30克;用作健脾补中时,剂量宜小,以6~12克为好;至于散剂,则当别论。 黄煌,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以经方医学流派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经方的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现致力于经方的普及推广工作,主持全球最大的公益性经方学术网站'经方医学论坛'。他的学术观点鲜明且有新意,结合临床紧密,实用性强 ,许多著作多次重印,并被译成英文、德文、日文、韩文出版,并多次赴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讲学,是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的著名中医学者。 温馨提示: 点击关注“效验方”和“慎徽国医国学院”两个公众号,即可成为永久会员。书茶医舍中医诊所向会员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检测、健康评估、健康调理等医疗服务,各种中药饮品及丸散膏汤,按方取配,全国均满百包邮。 书茶医舍中医综合诊所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龙湖时代天街D馆14栋平层背街 联系电话:023-6372559 图文编辑:知足之足 图片来源:网络 |
|
来自: 金坛区 > 《中草药知识及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