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中“德”字为何少写一横

 齐一摄现美 2019-03-17

现在说起烤鸭,我首先想到的是“全聚德”三个字。可是在九几年的某一天,在我还没吃过烤鸭的时候,我站在“全泵德”招牌前(这个“聚”字像极了“泵”字),面对“全聚的时刻,当然在全聚德”的广告词,我在想:这里面究竟卖什么?

然而,我并没有对“德”字的写法有异议,因为我知道这是古人常见的一种写法。

但是为什么古人写“德”字会少写一横呢?这还得从头说起,这个“头”,当然还是文字的源头——甲骨文。甲骨文的写法大致是这样的: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

其中有个像眼睛一样的形状,即为“目”字(象形字)。“目”字上面一直竖,指的是方向。“彳”“亍”“行”均为道路之义(这个在前面讲过了)。整体合起来是说,有德之人,在纷繁复杂的道路上,其行进方向是坚定向前的。

所以,不是有“德行”一词嘛。

后来古人把该字下面加了个“心”,更加明确地阐释了“德”字意义。“心”字是象形字,像心脏之形。

 

还有将上面的直竖加个点的写法(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将点化为了短横)。点是指事符号,指字义的重点在直竖上,并非在眼上和路上。这是“指事”造字法。

也有再加一个“止”的写法,因为“止”也有行路之意。

也有不加“心”,加“言”的写法,即“言行如一”的意思。

 

周代《中山王鼎铭文》还有不加“彳”,加个“心”和一根曲线的写法。

为什么会加个曲线,因为“德”字右上角的部件,也是“直”字的本字。

在甲骨文中,“直”基本有两种写法:一种不加曲线,一种加曲线。

 

不加曲线的“直”字,即眼睛直视前方之意;加曲线的“直”字,大约是指“曲中取直”之意吧。

不过,在秦朝以前,加曲线的“德”字使用量非常少,常见的是不加曲线的写法。

秦统一中国以后,其小篆“德”的写法就整齐多了。

汉代,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将“德”字的篆书确定为加曲线的“小众”写法,并未采用广泛流行的不加曲线的“大众”写法。

由于该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此加一横的写法也越来越多(篆书转化隶书时,曲线写为横),两种写法就并行了。当然,从历史使用量上看,少一横的“徳”字还是远比多一横的“德”字多得多。从书法史上看,少一横的“徳”字更古老一些。

(汉简)

(汉  华山庙碑)

(晋  王羲之)


(魏碑)

(唐  欧阳询)

(唐  颜真卿)

(唐  柳公权)

(元  赵孟頫)


新中国成立后,将多写一横的“德”确定为规范的写法,而少一横的“徳”字被淘汰掉了。

当然,中国书法用字从传统中来,两种写法均可使用。

我们往回想一想,如果许慎当年在编著《说文解字》时,采用广泛流行的不加一横的写法,也许加一横的“德”字在后世再也不会出现了,当今我们的规范字就应该写为“徳”了。

马未都先生说过一句话:“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大概也能用到文字演变上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