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求闻达 笔墨苍古——纪念书画家鲁星五先生

 石岩里人_牛歌 2019-03-17

从艺事不求闻达 留后人笔墨苍古

                  ——纪念书画家鲁星五先生

    鲁星五先生,字醒悟,号聋翁,1920年生于山东即墨,于1994年病逝,享年74,先生平生以书画为娱,不喜交际,淡泊名利,一心从艺,只把墨香留于后人。今年先生仙逝已有十八载,我作为跟随先生多年的学生,追忆往昔,感慨万千,在先生身边学画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

    我有幸于80年代初在小学读书时,在我国已故著名书法家高小岩先生的引荐下,拜岛城著名书画家鲁星五先生为师学习国画艺术。每逢周日就带上画作到先生家求教,先生为人谦和,平易近人,耐心讲解,还亲自手把手作画给我看,使我受益非浅。追随恩师十余年,耳闻目染,使我对国画水墨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写意花鸟画的艺术形式和技法有了较好体会和掌握。

    先生的写意花鸟艺术,取法于清代的任伯年、吴昌硕及近代的郭味蕖、王雪涛,其书法推崇于右任。先生特别强调“书画同源”,他经常告诫我们这些学生在学画的同时,不要忘记练习书法。一幅作品题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画面的效果。先生经常教育我们对书画创作态度要严谨认真,对每一幅画的构思、布局、题款、印章都要求极其讲究,缺一不可。先生的写意花鸟画作品讲究笔墨韵味,并且重视立意取材,其大多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写照。先生经常带我们到大自然中去体味生活,到公园、田野中去实地写生。他时常回忆:儿时,自己生活在农村,在春天里看春燕剪柳;夏日里听蛙鼓蝉琴;秋天里望天高鸿雁;冬日里观喜鹊登梅。多年的田园农耕生活,先生在艰苦岁月里学会了如何观察现实生活,寻找别人不易发现的艺术之美,用艺术家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心去体悟、去构思、去探索、去创作。因为只有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面向生活、源于生活的艺术才是最能打动人心、震撼世人之作。

    先生还时常教导我们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画作之长。国画在初级阶段是很重视临摹的,要从临摹大师作品开始,要学的象、画的真。但是到了学画后期,就要在临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体会生活的感受来创作具有个性的作品,区别他人,塑造自我。先生的画风,开始是在借鉴八大山人、吴昌硕、任伯年、郭味蕖等人,到了晚年,风格渐定,形成了立足传统、重视笔墨、取源现实、凝炼传神的艺术风格。

    先生一生注重人品,他说只有好的人品,才能有高的画品。他自己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经常以创作兰花为题材上留款“林之兰,生于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先生在文革期间,由于家庭背景问题,受尽磨难,在青岛十中教书育人,以谦谦学者之风来影响后人,从不恶意贬低他人画作。先生时常讲,每一种画法、艺术形式都有值得人借鉴和肯定的地方,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不要只盯他人的不足;为人要胸怀坦荡、虚怀若谷,同时,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态度,要与人为善、专一作画、用画说话,才能立于世间,成就艺术事业。

    恩师一生清苦隐世,孤居坚守于“乐天陋室”水墨苦寒相伴,未曾享受近些年来书画艺术繁荣的时代,但先生严谨治学、胸蕴丘壑的笔墨精神会永留我们的心中。“从艺事不求闻达、留后人笔墨苍古”,这也许是书画家鲁星五先生写意人生的真实写照。

    青岛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王期辰先生有诗赞日:

风雨凄凄无限意,

霜雪萧萧疑有声。

幽姿秀影真君子,

一枝一叶写平生。

(学生:宋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