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分割线之前图片和文章均选自 《梵高:化世界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美》 图片使用手机拍摄 无滤镜无P图,只做了剪裁 但色差依然会存在 书中图片则均为原作实拍 图240 《向日葵》 1889年1月(阿尔勒) 布面油画 92.7厘米X71.7厘米 费城,费城艺术博物馆 选自《梵高:化世界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灭》 长按二维码购买 到了1887年,梵高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了兴趣,并想借此再度探讨生命的力量:“在任何一个健康自然的人类身上都有一股萌芽的力量,就和麦粒一样。因此,自然的生活就是萌芽的过程。而萌芽的力量之于谷粒,正如爱之于我们人类。” 就这样,梵高在1887年夏末创作了四幅向日葵静物画。画家对表现现实的方式重新进行了思考。他无意表现自然本身,即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所谓的“被动的自然”( natura naturata,拉丁文);而意图呈现变化中的自然和不断更新的自然,即“能动的自然”(natura naturans,拉丁文)。 这些即将结子的干枯的花朵(图116、117)构成了梵高最早的以向日葵为主题的作品。他试图描绘花朵从一种状态到另种状态的转变,从而为画面赋予了双重性,同时表现了真实的当下和正在发生的未来。画家意图探究的现实不只是空间上的,也是时间上的,不只是固定不变的眼前所见,也是变化不定的无限可能。 图116 《两朵枯萎的向日葵》 1887年夏末(巴黎) 布面油画, 43.2厘米×6厘米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选自《梵高:化世界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灭》 图117 《四朵枯萎的向日葵》 1887年8-10月(巴黎) 布面油画, 60厘米×100厘米 奥特洛,库勒慕勒博物馆 选自《梵高:化世界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灭》 梵高对现实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究竟来源于若里斯卡尔·于斯曼不久前提出的唯灵自然主义原则?还是让·莫雷亚斯( Jean moreas)在1886年9月18日的《费加罗报》上定义和主张的象征主义运动?都不见得。 诚然,梵高接触过现代主义艺术的几位主要成员,也很欣赏他们。象征主义运动的先锋力量《独立月刊》( Revue independant)曾多次在杂志社中举办展览,其中1887年12月和1888年12月的两次展览展出过夏尔·昂格朗和乔治·修拉的作品。而梵高作为他们的好友也参观过这两次展览。他还很可能在展览期间与高更擦肩而过。 “创造的力量” 我们会看到,梵高对享乐的号召从来不是出于自我安慰的需求。他总是向朋友,尤其是高更和贝尔纳,强调必须享受生活、观察和绘画带来的乐趣。他可能想到了自己刚到阿尔勒时提出的建立画家团体的设想,而这种乐趣则可以作为画家团体艺术实践的核心。 有人会因此认为,梵高在1888年8月所画的十二朵向日葵(图176)用隐喻的手法表现了对画家团体的向往。有不少论据支持这一解读。我们记得,梵高结识了高更以后,用两张巴黎时期创作的向日葵静物画换得了对方的一幅作品(见第136页)。我们也知道,当他听说高更和贝尔纳在篷达旺一起创作后,便开始张罗黄房子的画室和其他房间。 图176 同时,他打算拿出一组可以在《独立月刊》杂志社展出的作品,因此开始构思向日葵系列静物画。 最后,我们还可以指出,在9月初的时候,由于这位荷兰画家误以为前拉斐尔兄弟会由十二名成员组成,便决定模仿他们为画室购置十二把椅子,而他画中的向日葵也刚好是十二朵。 这样的解读当然很吸引人,但我们应该更全面地加以分析。我们不能忘了,梵高在阿尔勒一共创作了七幅向日葵静物画,其中只有两幅画了十二朵花。另外,在讨论这些作品的书信中,画家从未真正谈起阿尔勒画家团体的事宜,这让我们感到吃惊。相反,他却频频提及快乐这一主题,包括画家创作的快乐和观者欣赏的快乐。 图177 他再次表达了对莫泊桑的推崇:“我觉得,要是来个居伊·德·莫泊桑式的画家,快活地创作出漂亮的人物和漂亮的事物,我会高兴坏了的。”他接着在后来的一封信中写道:“如果我们被这种力量侵占了身体,转而孕育思想而非生儿育女,我们的所作所为仍然是符合人性的。我想在画中表达像音乐一般安慰人心的东西。” 梵高对快乐的表达可能会让人感到意外。这种说法一点不错。我们着重指出过,梵高描绘的向日葵往往已经过了花期,开始干枯或结子。只要比较一下梵高的向日葵和他屡次致敬的蒙蒂塞利的花束(图178),我们就能发现,梵高运用明亮的颜色和简单的技巧,目的就是与蒙蒂塞利的深暗色调和厚涂形成对比。梵高的向日葵也和莫奈的同主题作品(图179)截然不同。 在梵高的大幅油画上,“十二支花朵和蓓蕾”插在一个“黄色花瓶”里,而花瓶上签着“文森特”这个名字。他似乎不是把自己当做十二朵花中的一朵,而是把十二朵花视作整体并把自己同化。 这些花朵代表他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画家对自己的描绘。盛开的大朵向日葵代表了健康的身体,而枯萎的舌状花瓣则象征着困惑、劳累和沮丧的时刻。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当他开始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时,他正满怀热情地阅读着沃尔特·惠特曼( Walt Whitman)的《草叶集》( Leaves of Grass)。8月底的时候,他 在信中向妹妹薇勒米恩强烈推荐了这本诗集:
当然,梵高在阅读惠特曼的时候,并没有放弃对宗教教条的怀疑,但他的怀疑态度发生了形式上的改变,这是不容置疑的。过了几个礼拜,他又读了列夫·托尔斯泰( Leon tolstoi)的作品。沃尔特·惠特曼和托尔斯泰一样,他们都信奉生命主义泛神论的观点,摈弃一切教会:
梵高的看法与此一致:“我发自内心地藐视规章制度和诸如此类的东西。说到底,我寻求的是教条以外的东西。而教条只会生出无穷的事端,却解决不了问题。“他用和惠特曼一样的生命主义观点理解世界。1888年9月3日,他向弟弟发表了一番类似新艺术宣言的见解:
梵高用“从前”一词断句是为了提醒弟弟,他不信宗教,也反对宗教艺术形而上的形式。但他的绘画又和过去的信仰血脉相连,他似乎想通过不同的手段制造相同的效果。 寻求安慰 梵高没有把自己当作基督、圣人或使徒,也没有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天主。他在信中自述只能在凡人中找到安慰。他对画家团体的向往(见第156页)虽然被高更的匆匆离去打破,但似乎又暂时地重新滋长了起来。 他再次投入到《向日葵》( Tournesols)系列中去,画了三幅被他称为“复制品”的作品(图240)。此外,1月刚刚过半,他就重拾了之前搁置的另一个系列,并先后画出五个版本。他向画家朋友阿诺德·科宁描述道:
梵高在给科宁写信的同一天里,也向提奥写了一封信。 他告诉提奥,这一系列的模特仍旧是奥古斯蒂娜·鲁兰,并强调,“在他疾病发作的时候”,这幅肖像正画到一半。由多幅相近或不同作品(图242)组成的《摇篮曲》系列与两幅新自画像和《有洋葱的静物画》一样,处理了苦难和安慰的主题。此时梵高和不在身边的高更恢复了书信往来。在某种程度上,他是为高更创作的《摇篮曲》,至少他的创作初衷和高更有关:
图241 图242 梵高希望在疾病发作后保持和高更的友谊,因此旧话重提,和高更谈到了渔夫和皮埃尔·洛蒂的名著《冰岛渔夫》( Pecheurs d’islande,H886年)。他也想走进这些海上劳工的命运。梵高尽管需要服用大量樟脑才能入睡,却在绘画创作中发现了一种可贵的慰藉。他向高更写道,这种慰藉可以与摇晃着孩子的母亲的嗓音相媲美,也可以与“柏辽弦( Berlioz)和瓦格纳( Wagner)的音乐---一种安慰破碎心灵的艺术”相媲美! 几个月以前,梵高在《两个世界的评论》( Revue des Deux Mondes)中读到一篇文章。文章的主题是“音乐中的爱”,里面提到了柏辽兹和瓦格纳。他也读过一篇瓦格纳撰写的评论柏辽兹的文章。在梵高看来,绘画的力量和音乐不相上下。 他为作品取名为《摇篮曲》,是想描绘奥古斯蒂娜·鲁兰一边摇晃孩子一边唱歌的情景吗?还是说,摇晃着被奥古斯蒂娜·鲁兰手中的短绳系着的观者?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梵高把色调的和谐比作音调的和谐: “这些刺目的粉红色、橙色和绿色组成的不协调的高音因为红色和绿色的降音而柔和下来。” 梵高在《摇篮曲》中恢复了去巴黎以前对社会问题采取的介入态度,也恢复了在高更影响下形成的政治思想。 几近笨拙的对轮廓简化、刺眼的色彩组合,墙上过时的花卉装饰和整个“劣质彩色印刷版画”般的画面,都让人想到了大众画片的陈词滥调。虽然他应该像“法国人”那样画,即运用印象派画家的现代手法,但他真正追求的目标却是“画出不懂绘画的水手在茫茫大海中思念陆地上的女人(原文如此,作者注)时想象的那种形象”:
梵高的分析属于政治范畴,也属于艺术范畴。他始终对宗教画家表示反感,一方面是因为他不再真正信仰宗教,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宗教画家大多相当乏味。不过,他仍然希望拥有“形而上的魔术”。过去,他曾在伦勃朗的身上发现了“形而上的魔术”。现在,他又在德拉克洛瓦的画里找到了这种魔术:
梵高不把自己当作圣路加,却把自己当作圣路加的牛(见第172页)。他希望通过写生描绘的,不是圣母,而是圣人和圣女,也就是世间的男男女女。在梵高笔下,这些世人的神圣并非来自他们的信仰和虔敬,而来自他们面对逆境和命运的考验时表现出的勇气。 梵高抚慰他人,也被他人抚慰。他清醒地接受痛苦,既不屈从,也不自矜。他明白这份清醒的代价,并把艺术作为安慰的根本: 我明白, 人弄断了手脚, 可以康复,但我不知道, 人如果在精神上“断了头”, 还可以康复么。 我已经不敢指望痊愈了, 因此眼下的痊愈不仅让我吃惊, 也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 “康复有什么用呢?” 对梵高而言, 康复不是从疾病到健康的过渡或转变, 而是对个人的启示和挖掘。 下面请欣赏高清多图 长按二维码购买 前言 第一卷:从天国到尘世 (1880-1888年) 长按二维码购买 第二卷:从精神到物质 (1888年) 长按二维码购买 第三卷:从救赎到健康 (1889-1890年) 长按二维码购买 分割线 梵高化世间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美人们不懂得如何爱你,但是你的爱却如此真实,也许这个世界本就不配拥有一个像你如此美丽的人。 如果有什么画家称得上是“人人皆晓”,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必然是当之无愧。但他所有的名气统统发生在饮弹自尽之后。 ![]() 生前,他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自己:“大多数人是怎么看我的?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一个怪人,还是一个难以相处的人呢?可能我就是一个在社会上毫无立足之地、比最轻贱的人还要落魄的无名小卒吧。” ![]() “假设确实别人是这么看我的,那我想让人们在我的画作中看到,这个无名怪人的皮囊下,有着什么样的一个灵魂”,为了纪念这个灵魂,大家可是没少费功夫。 ![]() 这样一个美好的星空蛋糕,怎么忍心吃? ![]() 别出心裁的向日葵手表,倒是很有设计感,想必梵高迷都入手了。 ![]() 以保护和宣传绘画大师文森特·梵高的传奇经历和艺术精品,美国休闲运动品牌Vans就特别推出了梵高系列。 ![]() 艺术与时尚联姻,这出戏也是很好看的! 为了一探这个无名怪人皮囊下的灵魂,相关展览开遍各大城市,即使全无真迹,也都人头攒动。 ![]() 相关电影间隔、轰动地上映、热卖,即使身处艺术圈外,也都看得心潮澎拜。 ![]() ![]() 就在不久后,又一部梵高经典电影《永恒之门》即将与我们碰面:除了威廉·达福饰演的梵高之外。 奥斯卡·伊萨克饰演的画家高更,鲁伯特·弗兰德饰演的梵高弟弟提奥以及麦斯·米科尔森饰演的神父都在预告片中亮相。 该片主要讲诉了梵高在法国阿尔勒与瓦兹河畔奥维尔度过的最后时光,他如何在作品不受待见的压力下继续创作,以至于最终被关进精神病院。 ![]() 还未上映,影片形式上的曲高和寡便在威尼斯电影节遭遇了颇多差评,无疑的是威廉·达福过硬的演技必定会稳妥地撑起整部作品,众口难调,光是看预告片,就美的让人想哭,知美君倒是很期待呢。 《永恒之门》 (The eternal 's Gate) 预告片 所以,不管你是期待达福完美的演绎,还是想走进这个无名怪人的灵魂。观影前,请先看看这本书,别再一提到梵高,就想到《向日葵》,梵高真的是天才、狂徒、病人以及必然的“悲剧主角”吗?他死前最后一封信写给了谁? 梵高究竟伟大在哪? 如果你和我有上述同样的疑问,你可能会以为这是市面上大同小异的梵高自传,八卦下梵高私生活,扯扯梵高的一生,那你就错啦! ![]() 我们“有颜有才”,堪称梵高著作里最高冷、绝世孤傲的一位。 精心收罗了300余幅梵高毕生具有代表性的画作,那你肯定又要说了,这肯定是个傻重的作品集了,有什么值得高冷的,那你又错了! ![]() 重点不是300幅画作,而是它原作实拍印刷的方式,1:1还原真作,极高的色彩饱和度!最为真实地还原了作品的本真与美,一张美术展览的票钱,1小时的闲暇时间,就把梵高一生的原作都欣赏尽了。 下次圈儿里小聚,你知道的大师名作,就不只是《向日葵》了,就那副《坐在铃鼓咖啡桌前的阿戈斯蒂娜·塞加托里》我也是看过原作的,我很欣赏这幅作品的… ![]() 剩下的画面,自行脑补!! 光有颜值,是很难畅游在诸多优秀梵高书籍中的,因为我们深知,所以特意拿到了法国著名出版社Citadelles&Mazenod (CM)原版授权的8开全彩精装著作,日内瓦大学现代(16—18世纪)美术史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扬·布朗(Jan Blanc)倾情编著。 ![]() 说了这么多外在的东西,真正能让读者走进这本书的重要原因是:在多数人眼里,梵高带给世人是痴!狂!疯!内心、精神、作品高度统一的异类! 还有他异于常人的爱情史:暗恋房东的女儿,但始终不敢表白,爱上表姐却遭到全家人的拒绝,为了见到她,竟把手放在火上烤。又爱上了身患性病又大他十岁的妓女,即便是这样的一个女人最终也抛弃了梵高。 ![]() 在大家不遗余力地潜心深挖这个疯子的槽点时,《梵高:化世间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美》沉淀、积攒,向世人诉说:梵高是如何积极、热情地将世间痛苦绘成了画布上激情洋溢的美! ![]() 梵高在世间遭受着痛苦与磨难,但他并不是消极的依赖者:他热切向往组建画家交流团体、颂扬着伟大的健康、推崇着创造的力量。 ![]() 他更不是简单地去表现痛苦与哀鸣的艺术家:他糅合了痛苦与热情,伟大地将自身的彷徨思索、宁静喜悦都耕耘为画布上激情洋溢的美。 ![]() 在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另辟蹊径,对这位“疯狂的天才艺术家”的过于浪漫悲情的神话做了深入的再认识! 疯子 异类 神经病 自杀狂 怪人 难相处 梵高拒绝这些标签! 《梵高:化世间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美》能带你重新认识他,但过多的文字、电影都是“无谓”的辩白、“多情”的呈现。 ![]() 静静地欣赏他弥留的星空,就是件很美的事儿了 打扰不得! 有一千个热爱艺术的人,就有一千个梵高,只愿你去掉世人给他塑造的标签,重新感应他化世间痛苦为激情洋溢之美的人生和绚烂的灵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