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答:怎么对付“非理性”的人?

 由狭渐广 2019-03-18

如果监管层也做player也要引入博弈的话,那监管层又需要另一个监管层来监管,这不就递归了么?

万维钢

这个问题是中国皇帝经常面临的困境,也可以说是专制统治的根本困境。派官员管理人民,可是官员会腐败,所以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监督官员的机构。这个监督机构自己也会腐败,所以必须再设立一个监督和制衡这个监督机构的机构。就好比明朝有锦衣卫不行还得有东厂,有东厂不行还得再设个西厂,皇帝眼中靠得住的只有太监,因为太监没有后代就没有自己的长期利益,必须对皇帝忠诚。

造成这个递归的技术原因在于监督都是单箭头,每一方只要像监督他的一方负责。单箭头的监督根本就看不过来,最后只好搞些什么“忠诚”之类的思想教育。

现代社会早就破解了这个递归,因为现代是多箭头、而且还是多元的权力格局。民众和社会团体可以监督政府机构,社会机构和政府机构可以互相监督。这个结构就不像以前是一棵树,而是一张网。树上的每个单元都隶属于它的上级,对上级负责;而网上的每个单元相对是平等的,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在现代社会,很多统计、评级和监督是由独立于政府的社会机构、甚至是私人机构完成的。比如像标准普尔给金融机构评级、盖勒普搞各种民意测验,他们并不是作为一个工具去完成谁的任务,他们做这些事的目的可以说就是为了继续做这些事 —— 他们的价值是自己的信誉,而不是得出对谁有利的结论。

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体制,私人的统计机构也可能腐败。但是,我们后面将会讲到,在一个由众多 player 组成的社会里,人人为自己负责 —— 而不是被谁管着,社会规范和道德水平可以是比较好的。

万老师这一课让我想起了十年前的一个故事。那时我刚进一家杂志社工作,正巧赶上老板实施工资改革,从原来的固定薪资改为按稿计酬。编辑们按新制度算了算,发现如果维持原来的工作量每个人的薪资都会略微减少,大家无形中被降了薪。大家于是联合起来抵制改革,并写了联名辞职信,若要改革则集体辞职!很可惜剧情没有按预想的方向发展,双方也没有坐下来谈判,老板只说绝不接受下属的要挟,居然全部批准辞职。最后编辑们丢了工作,这本杂志也从此走向没落。请问万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这件事的双方看作是玩了一场看谁是小鸡的游戏呢?编辑这一方算是主动拆下了方向盘,最终还是两车相撞,出现这种结局,是因为预期结果不够惨烈,所以都不愿意丢了颜面吗?对于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万维钢

谢谢分享!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有些关键的细节我不知道,比如当时这个老板到底有多在意杂志的兴旺,他本人在其中有没有直接的利益,编辑们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是可替代的,编辑是不是早就想走了,所以我们没办法评估这个结局对双方来说有多么不可接受。

还有,这个博弈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老板想要的到底是改革分配方式呢,还是给编辑降薪?如果是想改革,那为什么不把稿酬提高一点,让大家的收入水平至少跟以前一样呢?按理说稿酬还应该比以前更高,才有推动改革的积极性。如果是为了降薪,那对不起,辞职是非常合理的做法。

单纯从博弈论角度来说,编辑一方不应该直接拆方向盘。Brinkmanship 的要点在于逐步提高危险,你动一下也给对方动一下的机会,在让冲突升级的同时还保留谈判的可能性。

先谈,说改革可以,但稿酬标准需要提高。不行,那就明确表示反对改革。还不行,那就以休假的名义罢工。再不行,口头提出辞职。再不行,再书面正式辞职,但是不翻脸。整个过程中不但不让步,而且还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强硬,但是是逐步的升级,不一次谈完,分几轮谈,磨而不破。与此同时,换个人或者通过第三方,私下跟对方勾兑 —— 要让步必须双方同时让步。我们看工会斗争没有一上来就说辞职的,都是边罢工边谈。

最近我有个同学辞职了。他在一个金融公司有个很高的职位,现在形势不好公司要给他降薪,他不同意,谈判之后决定辞职。但是辞职归辞职,双方并没有翻脸,公司给了他一笔补偿,而他保证不损害公司的利益。不合作,也不等于变成敌人,纯粹是就事论事。理性人对理性人,这不挺好吗?

万老师,如果碰到不要命的怎么办?就是要以“死”相搏,就是那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最佳的策略是不是就是让步呢?

万维钢

的确是这样。博弈论的前提是双方都是理性的。如果一方是非理性的,那么有两种情况。如果另一方不知道他是非理性的,那么非理性的一方最终会损失重大,可能就没命了,可是理性的一方也会遭受损失。而如果理性的一方知道对方是非理性的,那为了避免自己受害,就会选择让步。

所以,做出非理性的样子,让对方知道自己是非理性的,这对自己有好处。理性的人可能会假装非理性。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在公共场合搞哭闹、好像不管不顾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被讨厌的勇气》那本书说人们之所以发怒,其实都是把发怒当做了欺压别人的手段。

那怎么对付这样的人呢?你应该假定对方是理性的。分析利益格局,如果不是真的已经家破人亡身患绝症丧失了所有活下去的理由,这个人为啥不要命了?闹多半都是故意的。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一个机场的管理人员对闹事者的处理手段。要点在于你首先要让对方平静下来。要求他必须降低音量、小声说话。你告诉他,有什么诉求咱俩可以谈,但是你必须好好说话,你哭闹我不跟你谈。这是既给压力又给出路。让对方明白闹是没用的。

对方一旦平静下来,他就进入理性状态了,或者说他就暴露了他是个理性人。这时候再谈,你就不会吃他非理性的亏了。

这个办法就是要先说破、并且否定对方的非理性。我目测过,这一招很好使。

来自日课: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大街上有很多环保口号,我认为是错误的,比如“爱护卫生从我做起”。根据博弈论,不管我乱不乱扔垃圾,总有人会乱扔垃圾,每个人都这么想,每个人都可能乱扔垃圾,那么街上就应该有很多垃圾,既然有很多垃圾,也不妨再多我扔的这份垃圾,所以我还是很可能会扔垃圾。所以这句话起不到半点教育作用。请问万老师这种推理对吗?

万维钢

非常有道理!以前人们都做过实验,你如果在大学里宣传酗酒的坏处,说每年有多少多少大学生死于酗酒,结果就是学生们认为酗酒是个普遍的现象,是社会规范,酗酒的人反而就更多了。

再比如说,有些地方的墙上写着“此处不许随地小便”……人们反而认为这就是个随地小便的地方。

有些行为经济学家认为应该改变宣传语,改成比如说“真正的哈尔滨人都不乱扔垃圾!”这种激发地域荣誉感的说法。

但是保护环境卫生哪有那么容易。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投入人力物力,让环境已经变好。在已经很脏的地方扔垃圾毫无心理压力。但是这个地方明明很干净,要做第一个扔垃圾的人,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把流着污水的土路铺上漂亮的地砖,每天清洗,才是解决城市卫生的根本办法。

万老师,博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在任何时刻博弈各方的最优策略已经确定,对理性的人来说,一个博弈的最终结果不是从一开始就是确定的吗,既然这样,为何大家还要博弈呢?谢谢!

万维钢

 博弈动作发生在纳什均衡达成之前。如果现在的局面已经是均衡的了,那的确就没什么可博弈的了。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大部分事情都是均衡的,我们并没有一天到晚跟人博弈。

但是均衡随时都有可能会被打破。比如一个部门的权力格局本来已经均衡了,这时候突然空降了一个高管,或者突然有一个高管退休了,均衡就会被打破。

在理想的情况下,新的局面刚刚出现,所有相关信息就已经被各方参与者知晓,各方迅速计算出了新的均衡点,那就会非常平稳地实现了过渡,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博弈动作。但这其实也是博弈,了解自己的位置本身就是博弈的结果。

如果有很多信息不明确,各方就会采取一些试探性的动作,包括威胁和承诺、讨价还价,这些都是博弈。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博弈都体现在谈判上,而不必大动干戈。

你说的很对,聪明人真没必要大动干戈。诸葛亮有句话叫“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聪明人在头脑里模拟战争就足够了。

但是聪明人也要做各种博弈动作。比如你去考了一个关键的证书,那这就增加了你的博弈筹码,别人就得重新给你安排位置。可是你要没有证书,别人不会先给你安排位置。如果只有一个位置,先有证书的人可就把位置抢走了。

现在中国并不对外打仗,但是你得有备战的动作。你不能说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随时可以成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所以你们不要欺负我们 —— 要知道成立军队是需要时间的。你已经有军队是一种博弈,没有军队就是另一种博弈。

有些聪明人会不自觉地把“我能”当成“我有”,以至于就不屑于去做这件事情。其实“能不能”,和“有没有”,是两码事。

先发制人,就是要把我们的能变成有,把对手的能变成不能。

不过不一定所有局面都是先发有利,有时候后发反而有好处,咱们下周再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