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用古方探秘 | 加味太乙膏

 松静空空 2019-03-18

何为“太乙膏”?

“太乙”这个颇带仙气的名字乃“太一”谐音,所谓“太一”是言广大,括囊万有之意。太乙膏以此命名是借以说明其作用广泛,适用于多种病症。太乙膏之名是不是言过其实呢?我们来仔细看一看吧。

      太一膏最初是来源于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神仙太一膏,《医宗金鉴》在其基础上加味而成。

药味组成:

白芷  当归  赤芍  元参(各二两)  柳枝  槐枝(各一百寸)  肉桂(二两)  没药(三钱)  大黄(二两)  木鳖(二两)  轻粉(研不见星,四钱)  生地(二两)  阿魏(三钱)  黄丹(水飞,四十两)  乳香(五钱)  血余(一两)

      原书中的主治范围广泛——“此膏治发背痈疽,及一切恶疮”,湿邪、风邪为患的诸多病证亦是主治——“湿痰流注,风湿遍身,筋骨走注作痛”,另外烧伤、烫伤、刀伤等诸多外伤均可贴于患处。贴在脐下还治疗泌尿生殖疾病,如男子遗精,女人白带。作为丸药内服可治脏毒肠痈。总结说来“诸般疮疖,血风癞痒,诸药不止痛痒者,并效”。

      方中如此多的药味,将其功效大致区分,有通经络,行气血者:白芷、肉桂、木鳖子、阿魏、槐枝、柳枝;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者:当归、乳香、没药、血余;有清热解毒,凉血生肌者:玄参、赤芍、生地、大黄;再加上两味矿物类中药轻粉(氯化亚汞)、黄丹(四氧化三铅)拔毒祛腐、生肌止痛

      可见行气活血、拔毒生肌是该方主要方义,药性平和、寒热不明显,故而疮肿阴阳难辨者均可用之

      一般认为痈疽发背、恶疮肿毒未溃者为营卫不和,气血壅滞不通;已溃者属血肉腐败之候。太乙膏行气活血力强,又可祛瘀生新,所以未溃者用之能消,已溃者用之拔脓。烧伤、烫伤等常见肌肤破溃,有红肿疼痛的外敷太乙膏能活血消肿。因该方通经活血,故而风寒湿痹导致经脉阻滞、筋骨疼痛的,也可取用太乙膏通痹止痛的作用。

      由此可见,“太一”作用广阔之意确有其道理。但是也仍有其不适用的病证:痈疽发背、恶疮肿毒初起,毒热炽盛;或溃后日久,正气已虚者慎用

      太乙膏属于硬膏类外用药,我们熟悉的狗皮膏药、黑膏药就是硬膏类,这类制剂是中医传统外用剂型之一,以油与黄丹为基质,炼油与下丹是制备过程中的难点。

      《医宗金鉴》在方后就用了三四百字详细介绍如何制备太乙膏:先用麻油浸泡药料,时间“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分先后将药料下锅慢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再过滤得到清净的药油;药油还须继续慢火熬炼,“似膏溶化之象方算熬熟”。

      接下来就是按适当比例下丹,夏季黄丹的比例稍多些,冬季稍少;一边匀速加入黄丹一边搅拌,让丹与油充分反应,“候锅内先发青烟,后至白烟叠叠旋起,气味香馥者,其膏已成,即便住火”。已成的膏还需滴入水中“试软硬得中”,如果老嫩不适度,或加热油或加炒丹再加工

      这还不算完,待烟渐尽、温度降低时才依次下阿魏、乳香、没药、轻粉搅匀。最后浸入水中,这一过程现称为“去火毒”,实际上就是除去水溶性刺激性物质,减少贴敷后皮肤出现过敏反应。

      现代的制备硬膏流程与传统大致相似,但工艺自是更加环保、高效、安全。

      近现代以来加味太乙膏仍然在临床为患者服务,软组织慢性炎症疾患、肌肉注射后的针毒结块、滑囊炎、软骨炎、浅表静脉炎性结节等外贴太乙膏都有不错的疗效,简便验廉。

参考书目:

邓丙戌编著,皮肤病中医外治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

文案:周宇馨

编辑:周宇馨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