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针王乐亭针灸治疗口眼㖞斜“牵正方”经验

 爱中医2 2019-03-18

口眼㖞斜,又名“口㖞”、“口僻”或“吊线风”等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麻痹,临床简称“面瘫”。

早在《灵枢·经脉》中就有类似的记载:“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从其病因来看即有寒热之分。王乐亭老医生认为,病因虽有寒热之分,但是“风为百病之长”,故以风邪袭络为主。患者多因平素体弱,或劳后汗出,正气亏耗,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人,风中面部血脉,经络闭阻则发为口僻。本病一般发病突然,个别病例有前驱症状,例如身热、疲倦、颜面局部性疼痛、耳后痛、偏头痛、牙痛等,甚则痛不可触,影响睡眠,影响食欲,恢复期以后疼痛才逐渐缓解。本病临床症状多见一侧眼睑不能闭合,皱眉时,额纹消失,面部肌肉拘紧或松弛,鼻唇沟变浅,嘴角㖞斜,鼓腮漏气,漱口流水,唇吻不收等。

王乐亭老医生根据《内经》理论,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治疗面瘫的经验方,定名为“牵正方”

本方组成为:水沟、承浆、地仓、颊车、颧髎、阳白、四白、大迎、合谷。

本方是在颊车透地仓,与承浆两个古方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前方是《玉龙赋》、《玉龙歌》中所记载;承浆出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二方专治“口㖞”。王乐享老医生在此方基础上增加额髎、阳白、四白、大迎、合谷五穴。本方特点是以三阳经为主,因为“口㖞”的证候,与三阳经脉有关。阳明经多气多血,太阳经多血少气,少阳经少血多气,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统摄一身之阴。本方重在调其三阳经脉及督脉的同时,配合任脉之承浆,旨在调阳之中理其阴,使之阴平阳和,以期达到调气活血,‘疏风散寒,通经活络,牵歪归正之目的。方中地仓为足阳明经穴,为手足阳明、任脉、阳骄四脉之会;颊车又名曲牙,亦叫机关。明代针灸医家高武,认为本穴为足阳明胃经脉气所发,二穴相配是治疗口眼喝斜的主穴,又能增强疏风通络、调气活血的作用。大迎又名髓孔,为手足阳明经之会,主治失音不语,口眼㖞斜;四白为足阳明胃经脉气所发,二穴相配,能疏通手足阳明经脉;额,为手太阳小肠经穴,此穴为手太阳、少阳、任脉交会,又是面部中间穴位会合之处;水沟为督脉之穴,为督脉、手足阳明三脉之会;承浆属任脉经穴,为手足阳明、督脉、任脉之会。故诸穴相配,贯穿阴阳,通畅气血,搜风牵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