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举”字很形象,于省吾先生认为甲骨文①就是“举”字的初文。其下是一个大人,双手举起一个小孩(子)。可见这是个会意字。②是金文的形体,是四只手对举的意思。甲、金文都是会意结构。可是到了小篆③则变成形声字了,其上中是“与”,表声;其下是三“手”,表形。④为楷书繁体字。⑤是简化字,是草书楷化体。 《说文》:“举,对举也。从手,与声。”释义是对的。但说“从手,与声”是仅就“举”字的小篆体分析的,不够全面。从上面所列的形体看,“举”字的本义就是“举起”或“抬起”,如《新五代史·杨行密传》:“为人长大有力,能手举百斤。”由“举起”义又可以引申为“攻下”或“占领”,如《谷梁传·僖公二年》:“五年而后举虞。”就是说:五年以后占领了虞国。“举”字还能从实词转化为虚词,即范围副词“全”义,如“举世无双”等。 请注意:古文中的“举错”,多指“起用和废置”意。但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举错必当”却为“措施一定要得当”的意思。可见这里的“错”字实为“措”字的假借字。 ——左民安《细说汉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