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曹雪芹写就如泣如诉的《红楼梦》。其中悲喜之情、聚散之迹,旖旎缠绵,含义万千。《经典咏流传》节目中,以声传情,带人一梦到红楼。 《红楼梦》, 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有翻不完的人生密码, 红楼人物,各个生辉, 无论在什么年龄阅读, 都会获益无穷。 一部《红楼梦》, 千种情绪齐上心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红楼情, 一朝入梦,终身不醒。 听 · 红楼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 光阴好似毫无痕迹, 闭眼恍惚红楼再现, 不信,你听! 《终身误》 清丨曹雪芹 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 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 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赏析】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借由十二支曲预示着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曹雪芹将《终身误》,放在十二首曲子的第一位,直接道出了书中主角贾、林、薛三人“误了终身”的命运,堪称是最凄美的竹马诗。 ▽ 霍尊把传统昆曲唱腔 与流行唱法结合, 一曲《终身误》缠绵婉转, 柔漫悠远。 来听↓ △ 视频:霍尊《终身误》 《枉凝眉》 清丨曹雪芹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赏析】这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从宝玉、黛玉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此曲如泣如诉,扣人心弦,让人忍不住为之心酸落泪。” ▽ 创作四年,练唱两年, 录完失声…… 她的歌声不是绕梁三日, 而是已绕梁三十载有余。 陈力演唱的这首《枉凝眉》, 每一个音符,都婉转悠扬。 声声动人,满腔惆怅, 无限感慨。 来听↓ △ 视频:陈力、余少群《枉凝眉》 《红豆词》 清丨曹雪芹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眉头 捱不明更漏 呀!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赏析】取自《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是贾宝玉所唱小曲的歌词。『红豆』即相思豆,此处借指血泪。首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点出全曲的爱情主题,用一连串排比句表现宝玉为爱情而苦恼的情景。 ▽ 除了, 刘雪庵作曲, 周小燕演唱的《红豆词》, 国家一级作曲家王立平先生 也为之创作了一版, 廖昌永清唱的这两版《红豆词》, 唱尽《红楼梦》的缠绵悱恻、 哀怨千回。 来听↓ △ 视频:廖昌永清唱《红豆词》 《〈红楼梦〉并非“恋爱故事”》 作者/周汝昌 节选自《红楼艺术》 曹雪芹的《红楼梦》并非“三角恋爱的悲剧故事”。我个人以为,它是中华唯一的一部真正当得起“文化小说”之称的伟著。《红楼》文化包罗万象(有人称之为“百科全书”,殆即此义),但那位伟大的特异天才作家雪芹大师却又绝不是为了“摆摊子”,开“展览会”,炫耀“家珍”。他也有“核心”,有干有枝,有纲有目。 若问三纲皆是何者?那当然不会是“三纲五常”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红楼》文化之三纲:一曰玉,二曰红,三曰情。常言:提纲挈领。若能把握上列三纲,庶几可以读懂雪芹的真《红楼梦》了。 红楼,红楼,人人口中会说红楼,但问他,此楼为何而非“红”不可?就未必答得上来了。 昔人爱举白居易的“红楼富家女”之句来作解说,我则喜引晚唐韦庄的诗,比白居易的诗有味得多—— 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 美人情易伤,暗上红楼立。 明白了文化关联,才会领略雪芹所用“红楼梦”三字的本旨以及他的文心匠意。 由韦庄的佳句又引出一个“情”字来了。 情是什么?不必到字书词典里去查“定义”“界说”。此字从“心”从“青”而造。中华语文的心,管的是感情的事。而感情亦即人的灵性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中国小说范围所用术语中,有一个叫作“言情小说”。这原是相对“讲史”“志怪”“传奇”等等名目而言的,后世却把它狭隘化了,将“言情”解得如同西方的“恋爱小说”了。 那么,雪芹所写,所谓“大旨谈情”,是否是“男女爱情”呢? 不就是“宝黛爱情悲剧”吗?这有何疑可辩? 答曰:不是,不是。 二十年代鲁迅首创《中国小说史略》时,他将第二十四章整个儿专给了《红楼梦》,而其标题,不但不是“爱情小说”,连“言情”也不是——用的却是“人情小说”! 宝玉在幻境饮的茶酒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百年前刘鹗作《老残游记》,在自序中早已解明: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刘先生是了不起的明眼慧心之人。 既然如此,雪芹写书的动机与目的,绝不会是单为了一男一女之间的“爱情”的“小悲剧”(鲁迅语也)。他是为“普天下女子”(金圣叹语也)痛哭,为她们的不幸而流泪,为她们的命运而悲愤。 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懂了它,才懂了《红楼梦》。 “众芳芜秽”,“花落水流红”,“流水落花春去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无可奈何花落去!”…… 曹雪芹的《红楼梦》正是把三者的相互关联作为宗旨,而写得最为奇妙的一部天才的绝作。 这就是《红楼》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道理。 为了讲说《红楼》艺术,先对此“三纲”得一总揽的认识,那是太必要了。 |
|
来自: 胡杨wo690q4mxk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