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强? 自己说强不算强,别人说强才是真的强。 我们都知道玄奘取经的故事,谁不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玄奘从天竺归国后,写了《大唐西域记》,其中有记载,当时天竺的国王戒日王,听说玄奘是来自大唐就跟他说:“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秦王的威名远在天竺的戒日王都知道了,可见他是有多能打,只不过这时的秦王已经是皇帝了。 李世民的经典战役有很多,秦王时期,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秦;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大本营;虎牢一战,一举歼灭王世充和窦建德,统一北方。太宗年间,灭亡东突厥,横扫吐谷浑,重创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就是战斗的一生。而这其中最为经典、最为后人惊叹的就是虎牢关一战。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在关中地区基本已经平定的情况下,唐高祖李渊命令秦王李世民征讨王世充,逐鹿中原。王世充率领三万精兵列阵慈涧,以逸待劳。而李世民带着几个骑兵上来就干。很快,李世民等人就陷入了重围,而此时李世民竟然让其他人先走,自己殿后。厉害的是李世民竟然一人一骑一弓,安然脱身,顺带还俘虏的王世充的大将燕欣。之后李世民调兵遣将,唐军一路势如破竹,河南五十余州相继投降。而王世充在接连几次被李世民击败后,只能困守孤城洛阳,等待河北的窦建德救援。此时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等人都认为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应当在窦建德到来之前赶紧退兵。 李世民却说 “世充粮尽,内外离心,我当不劳攻击,坐收其敝。建德新破孟海公,将骄卒惰,吾当进据武牢,扼其襟要。贼若冒险与我争锋,破之必矣。如其不战,旬日间世充当自溃。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二贼并力,将若之何?” 现在王世充困守孤城,我只要接着围困,自然不战而胜。而窦建德刚刚打败孟海公,将领骄傲,士兵疲惫,只要他跟我打,我就能赢。他要不跟我打,不出十天,王世充也就撑不住了。但是如果此时退兵,此前的一系列努力就白费了。于是他率领三千名士兵,星夜赶往虎牢关。李世民以自己为诱饵,率领三千士兵大破窦建德十万大军,最后生擒窦建德,逼降王世充。虎牢一战,一举平定了窦建德、王世充集团,统一了中国北方。 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将智谋、勇猛、耐心、果断等各种统帅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仅此一战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从这一战中我们就能看出唐太宗李世民的战斗力强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武功高,单兵作战能力强。每次征战,必身先士卒,率领几百甚至几十玄甲军,就把对手冲的七零八落。而且箭术高超,一人一骑一弓就能杀出重围。李世民曾经对尉迟敬德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握长枪跟着我,就是来一百万人又能拿我们怎么样?”,可见李世民对自己的箭术是相当自负的,据说连他用的箭都比别人打一圈。 其次是战术高超,判断战场形势极为准确。当所有人都担心腹背受敌的时候,他能够一下子就看出战场形势,只有击败窦建德才能掌握战场主动权,而且还看出将骄兵疲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大。 最后是每次打仗,必是身先士卒,不要小看这一点。冲锋是第一个,撤退是最后一个。“兄弟们,给我上”跟“兄弟们,跟我上”是完全不同,只有主帅身先士卒,士兵的斗志才能激发出来,在冷兵器时代,斗志往往是决胜条件。 而对于自己的战斗力,李世民也是相当自负。他曾经作诗自夸: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