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味开封:苏洵买房,苏东坡还贷

 黑龙江波涛 2019-03-18

苏洵在开封买房

林语堂《苏东坡传》写道:

苏东坡父子二月抵达京师,他们在“仪秋门”附近买了一栋花园住宅,占地半英亩左右,远离热闹的街市。房子四周有高大的老槐树和柳树,朴实的气氛很适合诗人一家。

这段话交代了月份,没有交代年份。不过联系《苏东坡传》的上下文可以看出来,林语堂写的是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农历二月,苏东坡父子守丧期满,从四川老家返回首都开封,在“仪秋门”附近买房定居。

苏东坡父子为何要守丧?“仪秋门”又是哪个地方?他们为啥会在那里买房呢?读者朋友未必一定读过《苏东坡传》,所以请允许我对故事背景稍作解释。

众所周知,苏东坡父子是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他们父子从四川眉山到河南开封,准备参加嘉祐二年(1057年)举行的进士考试。那一年,苏洵48岁,苏轼20岁,苏辙18岁。

那时交通不便,为了不耽误考试,远路的举子往往会提前一年抵达京师,赁房定居,用剩下的时间温习功课,寻找机会结交同道高人和朝中官员。考生很多,对住房的需求自然也多,开封城房租大涨。为了节省房租,苏东坡父子住进了太平兴国寺开设的浴池客房里。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年底,守孝三年的苏氏父子再度奔向开封,于次年二月抵达。关于这一点,林语堂准确无误。但是东坡父子抵达开封后,并没有立即买房。《苏轼文集》卷第59卷载有嘉祐五年三月苏东坡写给乡党杨济甫的一封信:“为别忽已半岁,自离家至荆南,数次奉书,前月半已至京,见在西岗赁一宅,与子由居住。春喧,千万珍重。”意思是说他与杨济甫分别半年,二月中旬抵达开封,在开封西岗租了一所房子,与弟弟苏辙住在一起。

宋朝进士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恩科除外),公务员考试则是年年都有。从嘉祐五年到嘉祐六年(1061年),苏东坡和苏辙先后两次参加公务员考试,都通过了。苏洵不是进士,只能弯道超车,向朝中大佬四处求情,希望通过举荐获得一官半职。嘉祐六年,苏洵靠文坛领袖欧阳修和元老重臣韩琦的举荐,总算得到“文安县主簿”的官衔,实际工作则是“太常寺编撰礼书”,即在文化机构修订礼仪准则。苏东坡被派往陕西,担任“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简称“凤翔签判”,相当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市长助理。苏辙则秉承“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精神,留在开封陪伴苏洵。

从宋仁宗嘉祐六年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苏东坡一直在陕西做官,从市长助理(签判)升任副市长(通判)。治平元年,苏洵在开封买了房。《苏轼诗集》第5卷收录苏东坡于治平元年四月写给苏辙的十一首《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全是他们兄弟在来往书信中描写新购住宅的唱和之作,诗后有小注:“南园在京师宜秋门内,公在京所置业也,时子由奉宫师居其中。”说明苏洵购买的那所房子被称为“南园”,位于开封宜秋门内,苏辙陪苏洵(“宫师”是对苏洵的敬称)住在那里。

林语堂写苏东坡父子在开封买房,时间和地点都有误。第一,买房时间不是1060年,而是1064年;第二,房屋位置不是仪秋门,而是宜秋门。

苏东坡一生只买过一次房

查《宋会要辑稿·方域志》,宜秋门又叫“郑门”,俗称“老郑门”,是开封内城的西门,位于皇宫西南方向(所以苏东坡称其为“南园”)。该门位于今开封大宋御河包公湖码头西侧两公里处,所以苏洵购买的南园应该就在包公湖码头西侧。后来苏东坡从陕西回开封,也住进南园,在《与杨济甫第四简》中提到了这所房子:“舍弟差入贡院,更半月可出。都下春色已盛,但塊然独处,无与为乐。所居厅前有小花圃,课童种菜,亦少有佳趣。傍宜秋门,皆高槐古柳。”正房南边有一个小花园,可以种菜。房子旁边是宜秋门,城墙下槐柳森森,颇为幽静。

苏洵买房时官位很小,俸禄微薄,而开封人口稠密,房价奇高,他其实是拿不起房款的。好在当时开封有许多四川籍的高官,其中一位川籍大臣名叫范镇,非常欣赏苏东坡和苏辙的才华,与东坡兄弟结为忘年交,多次在经济上扶持苏家,所以苏洵厚着脸皮向范镇借钱,才得以付清房款。

买房后第三年(1066年),苏洵就死在了开封,宋英宗赐给苏东坡和苏辙100两银子,让兄弟二人安葬父亲。但苏东坡考虑到父亲毕生都在追求官位,死后倘若能得到一个稍微光鲜的官衔,九泉之下必定开心。所以他辞掉了银子,帮父亲求得一个“光禄寺丞”的虚衔,用自己积攒的俸禄扶柩还乡。那一年,他30岁,苏辙28岁。

现在我们一说到苏东坡,都会想到一个潇洒风流、幽默诙谐的大才子。其实他恪守儒家提倡的“孝悌”之道,对父亲极其孝顺,对兄弟极其友爱。他在陕西当市长助理(签判)时,俸禄也不高,还有妻儿要养活,每月领到俸禄,总是先拿出一部分寄给留在京城的苏洵和苏辙。他知道苏洵晚年信佛,特意花10万文为苏洵购买了唐朝画家吴道子亲笔画的两幅菩萨像。苏洵死后,他又把这两幅画像捐给寺庙,让和尚为亡父念经超度。

苏东坡与异母兄弟苏辙友爱终生,他知道苏辙儿女太多,负担太重,把养家和接济亲族的重担放在了自己身上,除了为他和苏辙幼时的奶妈任氏养老送终,还抚养了大伯苏瞻和侄孙苏林留下的几个孤儿寡母。他的几个得意门生,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以及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官场上都不太顺利,经济上都不太宽裕,他也经常出钱接济他们。对于公益事业,他同样是慷慨解囊,例如担任杭州知府时,杭州爆发瘟疫,为了筹措医药,他用俸禄兑换黄金50两,盖了一座免费发药的安乐坊。

苏东坡自己的小日子却比较清贫。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他被贬黄州,一家老小在寺庙里借住,俸禄停发,度日艰难。元丰四年(1081年),黄州官员拨给他几十亩耕地,让他自种自吃。为了安顿家小,他在那片耕地上盖房,居然筹不出建房费用,不得不向朋友借钱。《苏轼文集》第60卷有《答李寺丞第二简》:“蒙分辍清俸二千,辄请至年终或来春,即纳上。”向一个姓李的官员借了2000文,当时还不起,承诺到年底或者第二年开春还清。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48岁的苏东坡结束贬谪生活,决心离开官场,去常州宜兴太湖之畔买房安家。卖家索要50万文,他手里只有几万文,又向老乡范镇写信,请范镇帮忙抵押掉父亲苏洵在开封买的那所南园,贷到80万文,在宜兴买了房子。

那是苏东坡一生中第一次买房,也是最后一次。

《清明上河图》留下大宋繁华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长128米、宽6.5米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不仅被游客誉为中国馆“镇馆之宝”,而且成为世博会的一大亮点。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国政府特别批准《清明上河图》真迹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日本。当时出现万人争睹《清明上河图》的场面,离开幕式还有半个多小时,展馆外就已排起五六列40多米的长队。2015年,《清明上河图》在北京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引起轰动,参观者想一睹《清明上河图》真迹至少要排队6个小时。

以北宋东京(今开封)为蓝本的《清明上河图》缘何能名扬海内外,引起那么大的关注?《清明上河图》长盛不衰的魅力在哪里?

一幅画作尽览繁华盛景

在5000年灿烂的华夏文明中,不乏“大气磅礴、沉雄高古”的绝世佳作,更不乏“曹衣带水、吴带当风”的丹青妙手。自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问世之后,它就像一颗光芒夺目的明珠,备受人们青睐。《清明上河图》是国家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时期宫廷画师张择端所画。北宋宣和年间,在大相国寺中聚集了不少以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位善画风俗画的画师,叫张择端。游学东京的张择端被繁花似锦的东京城所打动,立志要绘制一幅长卷为东京写真。由于初到京城,盘缠用尽,他寄宿在大相国寺,夜晚给寺院修补壁画,白天在寺内简陋的仓房里潜心作画。张择端被前来大相国寺的宋徽宗所赏识,宋徽宗将其招入皇家翰林图画院。张择端潜心绘制长卷,将东京城的繁华收入画中。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状况,主要是东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全图大致分为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生动的市井风俗画,全图以长卷形式细致地再现了东京城从宁静的郊外一直到热闹的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处处引人入胜。

毫无疑问,《清明上河图》最精彩的便是 “虹桥”这一段。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若飞虹。”这一描述与画卷中所绘完全相符。

细看《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在繁忙的汴河码头,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卖祭品的“王家纸马店”也开始开门迎客。桥上行人熙熙攘攘,河上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卸货。横跨汴河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个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忙碌着。桥上的人也探出了头,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在这幅画卷上,张择端画了800多个人物,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得细致生动,人物虽小不及寸,动作表情却栩栩如生,刻画之逼真令人叹为观止。大到浩荡的河流、雄伟的城楼,小到招牌上的文字、舟车上的人物都能真实自然、和谐统一地交织在一起,画卷中的这一切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从这以后,中国市井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命途多舛的《清明上河图》

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史上,拥有特殊地位的《清明上河图》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引发了后世帝王权贵的垂涎和贪婪,命途多舛的《清明上河图》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战火、历尽劫难。

公元1101年, 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被收入御府。宋徽宗赵佶在卷首题五签,并加盖双龙小印(已佚)。1127 年,北宋遭遇靖康之祸,《清明上河图》被金人掠到北方。1260年,《清明上河图》被收入秘府,被官匠以赝本偷换出宫,售予某贵官,中途又被保管人偷售给杭州的陈彦廉。1351年,杨准从陈彦廉处购得,题长跋记述始末。次年,江西刘汉从杨准处获观,为之题跋,誉为“精艺绝伦”。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手里。明代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挖空心思向陆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陆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

当时专横跋扈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其府上装裱匠汤臣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此后便寻机将王忬害死,临摹此画的王某也被抓去饿死在狱中。实际上,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后来严嵩落败,家产被籍没,在明朝隆庆年间,《清明上河图》重新被官府收没,第三次归入宫廷。

明朝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太监冯保使用伎俩获得此图,并将它带出宫外。在清朝乾隆年间,它被湖广总督毕沅收藏。毕沅是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中进士。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两人印记。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毕沅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人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入宫,此图遂入清内府。

嘉庆皇帝对《清明上河图》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洗劫宫室,均逃过劫难,未曾受损。

后来,末代皇帝溥仪将此画作为赏品,交由其弟溥杰携出宫外。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清明上河图》曾被存放在吉林长春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1945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3天,溥仪一行从长春逃至通化,准备乘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秘密逃往日本。飞机在沈阳机场短暂停留时被截获,溥仪携带的一批珍贵名画被收缴,其中就有后来被发现的《清明上河图》真迹。

1951年年初,刚成立不久的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开始着手整理、鉴定在解放战争中留下的文化遗产。在临时库房里,书画鉴定专家发现了被历代皇帝、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珍品——《清明上河图》。这件从溥仪处收缴的《清明上河图》气势恢宏,人物、景物栩栩如生,特别是其描绘手法无不体现出独特的北宋绘画特征,而且画卷上历代名人的题跋非常丰富、翔实,收藏印章更是琳琅满目。不久,这幅长卷被火速调往北京,由国家文物局专家作进一步鉴定,最终确认它就是闻名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真迹。1957年,该画经东北博物馆转存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堪称故宫的镇院之宝。

《清明上河图》被称作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被称为画苑“国宝”。对于这幅传世名品,后世评价颇多。《中国通史(彩图本)》评价说: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北宋东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流芳千古的传世名作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后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个版本。有关各种版本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专家比较认可的几种存世版本有宋本、明本和清院本。

宋本的作者是张择端,该版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以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明本又称“仇英本”,由画家仇英所作。仇英是明代著名画家,“吴门四家”之一。他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仇英本”也是后世众仿作之鼻祖,在明朝,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作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被称为“仇英仿本”。“仇英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院本是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清宫画院5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是按照各朝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娱乐活动,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画上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或缺的材料。由于受西洋画风影响,该画作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清院本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的极品之作。这个版本现也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在创作《清明上河图》时,可能想到过他所画的景色、人物千年后会消失,但他不曾想到,近千年后,有人会按照1∶1的比例将这幅传世画卷在开封“复制”出来。

1998年10月28日,以张择端的千古画卷《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1∶1比例复原再现的占地350亩的清明上河园向中外游客张开了欢迎的臂膀。在这个园子里,活化了的历史一下子吸引了无数游客。

清明上河园浓缩《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与风情,将巨幅长卷呈现在游客面前,再现了北宋东京的繁华胜景。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用八阕经典宋词及其意境,勾勒出北宋都城东京的历史画面,是《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现实演绎。如今,在清明上河园内,古色古香的建筑加上熙熙攘攘穿梭于街市的“宋人”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蕴含的那种熙攘之态、喧嚣之声演绎得生动逼真,宋风宋韵扑面而来,使观众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2014年10月18日,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展出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亮相开封。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约是原作尺寸的30倍。在原汁原味保留原画风格和内容的基础上,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利用投影和动画的独特优势,将宋代东京繁华的夜市第一次依托《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展现在世人眼前,令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上的东京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