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手教师如何上好一堂汉语听力课?

 pxiang818 2019-03-18

01

听力的本质

3

训练学生的听力,首先要了解听力是怎么回事,即聆听理解的本质。聆听理解的本质是人们利用听觉器官对言语信号接收和解码的过程。

所谓听觉器官是指耳朵、耳道、鼓膜、听觉性语言中枢。言语信号指的是一个一个的音义结合体,即词语和由词语排列组合成的语流。接收和解码就是对听觉器官接收到的言语信号进行分析、辨别、归类,同时跟已经储存在大脑中的经验成分建立起联系,从而在语音、语法、语义三个层面进行新的感知,理解言语信号所表示的意义,并且把新感知的言语信号存入记忆库变为经验成分,以便感知更新的言语信号,服务于聆听理解的循环过程。

            ——《汉语技能教学法》78页

也就是说,与听力息息相关的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的听觉器官,属于生理因素;二是言语信号的质量,属于外在因素;三是接收和解码的速度和质量。大脑中储存的经验成分(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交际情境等)越丰富,越容易与新接收到的言语信号建立关联,即越容易理解。那么,影响听力提高的因素有哪些呢?

02

影响听力提高的因素

1  言语信号的清晰度

现象

曾经辅导过一个日本学生,汉语水平已经很高了,想做中日同声传译,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听得懂新闻播音员在说什么,但却听不太懂某些领导的现场讲话。

问题症结

新闻播音员和某些领导发出的言语信号的清晰度是不同,播音员说的是规范的普通话,某些领导的讲话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方言特色。

3

言语信号的清晰度包括信号的音位是否正确规范,语速是否正常,音量是否达到一定的指数,有没有外界杂音的干扰等等......同样不清晰的言语信号(这种不清晰有一定的限度),由于听者感知目的语的辨析能力不同,接收解码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就不一样。这说明人的听觉器官是可以适应不清晰的言语信号的,关键是提高感知目的语的辨析能力。

            ——《汉语技能教学法》79页

2  听觉器官的灵敏度

现象

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听目的语时,语速慢容易听懂,语速快不易听懂。

问题症结

并不是说话者的语速快,而是听话者的反应慢。

3

由于接收的言语信号是快速连续的、一闪即逝的,所以在听的过程中思维必须是快速的,反应必须是敏捷的。听觉器官灵敏,对接收的言语信号分析得快,辨别得准,归类恰当;反之,灵敏度差,分析得慢,辨别得不准确,归类不恰当。听觉器官的灵敏度是生理因素,跟后天的训练有很大关系。训练科学得法,听觉器官的灵敏度提高,听觉器官越灵敏,接收和解码的速度越快。

             ——《汉语技能教学法》79页

3  已经储存在大脑中的经验成分的数量

现象

同样一段关于买火车票的对话材料,有买火车票经验的学生理解得更快。

问题症结

有过类似经验的学生,大脑中已经储存了一些相关的词汇、句式、交际情境等。

3

经验成分主要包括可感应性的词语,可使用性的语法规则和有关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存在大脑中的经验成分越多,越便于加快接收、解码的速度。储存一定数量的经验成分不仅是解码(理解)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编码(表达)的先决条件。在大脑中储存尽可能多的经验成分,是内在的因素,也在于后天的训练。

           ——《汉语技能教学法》79页

4 解码操作的熟练度

现象

一开始上听力课觉得非常困难,跟不上,但上了一段时间之后,即使接触的是不一样的听力材料,也不会感觉那么难了。

问题症结

这固然与大脑中储存的经验成分越来越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解码操作训练,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熟练度。

3

解码操作是大脑高级神经的高速活动,指的是听到“音”,大脑的听觉语言中枢以极快的速度对言语信号进行分析、辨别、归类,从而“悟其义”。解码操作越熟练,对言语信号进行分析、辨别、归类就越快、越准确......解码操作也需要科学的训练。

         ——《汉语技能教学法》79页

03

如何训练学生的听力微技能——以概括总结能力为例

听力课要训练学生的微技能包括分析辨别能力、记忆储存能力、联想猜测能力、听后模仿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边听边记能力、检索监听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详情请参见《汉语技能教学法》82—84页)我们以概括总结能力为例,展示一下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微技能训练。

1  抓句子重点

根据句子成分判断

一般来说,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是句子的重点。学生听懂了句子的主要成分就理解了句义。汉语的句子,主语常常是一个话题,训练学生听懂主语就抓住了说话人要说的话题。谓语和宾语是回答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这些对听话人来说是未知信息,也是说话人表达的主要信息。

根据重音、停顿、语气语调判断

有的时候,句子的主要信息并不在主要成分上,而是体现在句子的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上。这时候要训练学生听出句重音、停顿、语气和与语调的能力。比如:

跟中国人谈话 | 对提高听力会话能力 | 很有帮助。

“多跟中国人谈话”是一个话题,这个主语部分的中心语是“谈话”,重音不在“谈话”上,而在“多”上,表示强调,是主要信息。“对提高听力和会话能力”是状语,后半句的重音不在“有帮助”上,而在状语上,表示强调,也是主要信息。这个句子回答“怎么样跟中国人谈话”和“对什么很有帮助”两个问题。听懂了这两个重音的部分,学生才能理解整个句子的主要意思。

2 抓语段的重点

语段可以是叙述,也可以是会话。在成段话语里,说话人为了说清楚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往往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而其中呈现主题的关键句子不过一两个,这就是一段话的要点所在。

叙述性语段

叙述性语段要注意听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整段的重点。

对话性语段

对话性语段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听懂谁和谁谈话、什么时候、在哪儿谈话以及谈的主要内容(即话题)是什么。在对话中,即使是很短的对话,也必定有谈话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时候说话人还要从一个话题转入另一个话题,这些话题就是要点。学生在听对话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听话题:一共谈了几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什么,第二个话题是什么。其次要注意听说话人:有几个人谈话,他们是什么关系,每个人的观点、想法、意见或办法是什么。第三要注意听谈话的时间、地点,也就是对话的情景。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对话的内容。

3 抓语篇的重点

首先要重视题目,其次要注意听重点段。

记叙文

对于叙事的记叙文,要训练学生注意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起因、发展、结果)等。对于写人的记叙文,要注意人物的姓名、身份和对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的描写以及对人物的评价。

议论文

对于议论文,要训练学生注意听论点、论据、论证的方法等关键信息。如果是反驳性的议论文,要注意听批驳的是论点、论据,还是论证的方法,“破”的是什么,“立”的是什么。

说明文

对于说明文,要训练学生首先听出说明的种类,说明的是地方还是物品,是习性还是状态,是性能还是方法等;其次注意听懂说明对象的特点,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

总之,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一是每听到一个句子、一个语段或一篇文章学生都要自问自答它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二是学生要把听和理解、记忆结合起来,把尽可能多的语言信息作为经验成分储存在大脑记忆库中;三是在听对话和短文的时候,自觉地提高接收和解码的速度。

4  过滤冗余信息

在听成段成篇的话语时,说话人免不了会说一些冗余的信息。听话人要能够把冗余的信息过滤掉,从杂乱的话语中理出头绪。例如:

一个学生到医院看病,对医生说:“疼,疼。我肚子疼,拉肚子。开始还吐了,恶心。这会儿轻点儿了。下午体育课,上完了,我喝了一气凉水,太渴了。上午还没事呢。午饭吃了两个馒头,一碗炖肉白菜,没休息和同学去新华书店了。喝完凉水就坏了……”

听这样的谈话,医生要能够把学生冗余的话语过滤出去,从中理出有价值的信息:上午没事;午饭吃了两个馒头,一碗炖肉白菜;中午去新华书店;下午体育课后喝了凉水;开始恶心、呕吐、拉肚子。这样,医生才能判断病因,对症下药。

             ——《汉语技能教学法》99—10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