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良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19-03-18
1 概述

  顽痹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近年来称其是“异质性”、“慢性”、“进行性”侵袭性疾病。该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滑膜翳形成、间质受损、软骨及软骨组织的侵蚀,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及功能丧失,而且可以累及心肺、血管与关节外组织器官,如出现皮下结节、血管炎、心脏病变、结缔组织病变、胸膜病变等,致残率极高,国外医学界称之为“不死的癌症”、“关节肿瘤”。

  2 病因病机

  2.1外邪袭入,杂至为患

  此为痹症发生的外因条件。外因指风、寒、湿、热等邪。杂至即病,邪多以风寒或湿热混杂的形式合而致痹。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2.2 正气不足,腠理疏豁

  此乃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包括营卫之气、经络之气、肾中精气和督脉之阳气)不足,难以抵御外邪和驱邪外出,腠理疏豁,外邪方可乘隙而入。如《灵枢·五变》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2.3 经络闭阻,气血不通

  此乃痹症发生的病理关键。因邪气入侵之后,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甚则不通而发病。《如景岳全书·风痹》:“着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运行而病也。”

  2.4 顽痹发展特点

  痹症若失治、误治,病延日久,病邪变化深入,必然殃及胫骨,如湿凝为痰,血停为瘀或与风、寒、湿、热等邪相合,交阻于筋脉,附着于骨骱,致使病情逐渐加重(如关节肿大变形、曲伸不利),有的甚至累及脏腑,进一步发展成脏腑痹(如心痹);或气血亏耗、肝肾虚损、筋骨失养,呈现正虚邪恋,虚实混杂,缠绵难愈的病理状态。终而出现“四久”:久痛入络、久痛多瘀、久痛多虚、久必及肾,酿成顽痹。

  3 辨证方法

  3.1 辨主症

  3.1.1辨疼痛如疼痛呈游走状,走注无定,则为风痛,因风性善行,《内经》称之为“行痹”,多为风邪偏盛所致。如疼痛较剧,曲伸更甚,得温稍舒,遇寒加重,因寒性凝滞,并主收引,《内经》称之为“痛痹”,多为寒邪偏盛所致。若肢体酸痛,有重着之感,尤以下肢多见,甚则关节肿胀,则为湿痹,因湿性重浊趋下,为有质之邪,《内经》称之为“着痹”,多为湿邪偏盛所致。如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近,得凉稍舒,遇热加重则为“热痹”,多由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或感受风热湿邪所致。若患处初始得凉颇舒,稍久以温为适,则为热中有寒之证。

  3.1.2 辨肿胀 关节肿胀必有湿邪,其病发初期湿气较甚,尚未成痰,故漫肿无边,压之柔软;若病延日久,肿势不消,湿邪内停,气血不畅,湿凝为痰,血滞成瘀,痰瘀互结,附着于关节,则关节肿大,触之较硬;若兼有疼痛,则为痰瘀痛。

  3.1.3 辨僵直、拘挛 关节僵直、拘挛,多为痰瘀胶结为患,若兼有疼痛,亦为痰瘀痛。

  3.2 辨舌脉

  3.2.1辨舌象舌苔白腻而浊者为湿盛,并见浮黄者为湿热,因浮黄即提示湿将化热;苔白腻而质淡者为寒湿。无论舌苔如何,只要舌质红者,均为阴虚、血虚之象。如舌边见有瘀斑或衬紫者,均为血瘀之象。若舌尖红、口干、舌燥,则为郁久化热之兆;口干欲饮、舌红苔燥黄为郁久化热已成之候。

  3.2.2辨脉象湿盛之脉多沉细而濡;湿热之脉则缓大或濡数;浮缓湿在表,沉缓湿在里,弦缓为风湿相搏;虚涩为寒湿郁滞;脉沉而细为中湿、为湿痹、为阳虚;阴虚者多见弦细,有时带数;夹痰者每见濡滑;夹瘀者则见濡涩。

  4 顽痹的辨治

  朱良春教授认为,顽痹以病程长,骨节肿痛、僵直变形为特征,由于其病变主要在骨,骨又为肾所主,而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又与肾有密切联系,故宜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以治其标。益肾壮督即补益肾气,温壮督阳。阳气旺盛即可驱邪御邪,又可强筋健骨,使病患易于趋复;蠲痹通络即以大队虫蚁搜刮之品为主,蠲除风、寒、湿、痰、瘀之邪,疏通气血通行之道。结合舌苔、脉象的体征,方用“痹通汤”(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协定处方)随症加减,熟地黄、仙灵脾、鹿衔草、全当归、鸡血藤、蜂房、蕲蛇(或乌梢蛇代)、地鳖虫、僵蚕、蜣螂虫、炮山甲、全蝎、蜈蚣、广地龙、甘草等,共入汤剂。每日服1剂,同时服浓缩益肾蠲痹丸(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制剂),每次4 g, 3次/d,饭后服用,妇女经期或妊娠期忌服。

  阴虚患者药后有口干、咽燥现象,可用沙参、麦冬、石斛各10 g代茶泡饮。个别患者药后有肤痒或皮疹现象,为动物异体蛋白质过敏所致,轻者用徐长卿15 g、地肤子30 g煎汤服用,重者须停药。

  5 辨病用药

  辨病用药即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对西医病种的病程变化、检验数据和临床特征,选择疗效独特、针对性强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此可扩大治疗思路并提高临床疗效。例如: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用仙灵脾、穿山龙、熟地、露蜂房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骨质侵蚀改变的特点,用骨碎补、补骨脂、地黄、苁蓉、蜂房、狗脊等可防治骨质侵蚀和促进骨质修复。

  对血沉增速,C-反应蛋白、黏蛋白和抗“O”增高,类风湿因子阳性,证属风寒湿痹者多选用川乌、桂枝等,风热湿痹者多选用葎草、寒水石、虎杖,如此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降低化验指标。

  增生性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退行变性,继而引起新骨质增生的一种进行性关节病变,用地黄、骨碎补、补骨脂、鹿衔草、威灵仙可延缓关节软骨退变,抑制新骨增生,同时,颈椎增生用大剂量葛根,腰椎增生则用川续断,以引诸药直达病所。

  以上辨治随证加减,辨病用药多项内容,在临床实践中尚须相互参酌和配合应用。此外,亦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天气变化季节殊变而定,因证制宜,如此方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6 典型病例

  患者,女,36岁,2004年3月26日初诊。患者近半年来双手指关节肿胀、疼痛,晨僵活动受限及双下肢沉重、胀痛、怕冷,得温稍舒,在当地医院作X线,双手指关节片示: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查肝肾功能正常,抗“O”正常,血沉60 mm/h,C反应蛋白正常,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50),免疫球蛋白IgG 18.3 g/L(正常6~16 g/L),血常规红细胞4.2×1012/L,血红蛋白12 g/L,白细胞5.2×109/L,血小板100×109/L,余各项均正常。叠服中西药均未见效,纳可,便调,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衬紫,苔薄白腻,脉细小弦,此乃筋脉痹阻,寒湿入络。治宜温经散寒,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方用痹通汤加川桂枝10 g,生熟地各20 g,宣木瓜20 g,穿山龙30 g,青风藤15 g,生水蛭6 g,羌独活各15 g,生熟苡仁各30 g,蔻仁5 g,凤凰衣6 g,莪术6 g,每日1剂。浓缩益肾蠲痹丸4 g/次, 3次/d,服药30 d后,来电告知,双手指关节肿胀疼痛减轻,双下肢重着不止,夜寐少安,怕冷感仍有。朱教授附嘱,上方加片姜黄20 g,炙麻黄6 g,晚蚕砂15 g(包)、珍珠母30 g。续服中药60剂。后述双下肢重着,畏寒怕冷感减轻,夜眠安。

  7 体会

  顽痹的辨证论治,宜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法贯穿疾病治疗全过程。临证外感、六淫、七情、劳伤随证治之,兼寒湿者,治以益肾壮督、温经散寒,药用痹通汤加制川乌、制草乌、桂枝、片姜黄、熟附片等。沉寒痼疾者加麻黄;夹湿者加苡仁、泽泻、蔻仁等。血瘀者加水蛭、桃仁、红花。双足踝水肿,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指端麻木者加白芥子、灵磁石。口干苔腻加胆星、竹沥夏。头昏耳鸣者加杞子、菊花、天麻、川芎等。失眠者加枣仁、夜交藤、川连、肉桂等,酌情应用。骨椎退变者加骨碎补、补骨脂、鹿角片。胸闷心悸者加丹参、薤白头、降香。肤痒者加地肤子、白鲜皮。血细胞减少者加牛角腮、仙鹤草。关节软骨退变者加皂角针、鹿衔草。兼湿热者益肾壮督、清泄湿浊,药用痹通汤加忍冬藤、葎草、拳参、毛冬青、知母、黄柏、生地黄、寒水石等。久病肾精亏虚,多见有痰瘀互结,寒热夹杂,视其孰轻孰重而治之,治疗不离益肾壮督,但亦不可拘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