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京东,于亚马逊推出Echo的第二年就联手科大讯飞成立合资公司“灵隆科技”,并推出首款智能音箱叮咚(dingdong)。彼时,国内的智能音箱市场还没有成型,作为配套设施的各类智能硬件也才刚刚起步,出货量可想而知。 直到2017年下半年,国内智能音箱市场渐渐有了起色。京东之后,以BAT、华为、小米为首,包括联想、出门问问、喜马拉雅、Rokid等成百上千家企业都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智能音箱。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公布的全球智能音箱2018年Q4出货量报告,阿里、百度和小米已然跻身前五名。而分析近几期报告,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几大巨头基本已经定格。这不得不归功于近一两年来的“价格战”。 技术不达标,230亿美元的智能音箱市场还能创造新的增长点吗? 犹记得2017年的双十一期间,原价499元的天猫精灵X1降价至99元,原价399元的叮咚TOP智能音箱更是开出了49元的促销价。策略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补贴后的天猫精灵X1在2017年双十一当天即卖出了100万台,成为国内首个销量过百万的智能音箱和智能音箱厂商。 一年过去了,被部分业内人士判定为难以持续的“价格战”依旧在进行,且变本加厉。2018年,百度、小米相继加入原本由阿里、京东主导的“价格战”,并不断推出包括小爱同学mini、小度智能音箱等新品。 也是在这一年,作为国内智能音箱先行者的京东渐渐显出“后发力不足”的短板。2018年下半年,相比于接二连三发布智能音箱新品的阿里、百度和小米,因为京东智能战略的调整而愈加不受重视的叮咚音箱渐渐势弱,不仅没有半点水花,主体公司“灵隆科技”更是在去年年底被曝出CEO离职、团队面临解散的消息。 渐渐地,原本“四分天下”格局的智能音箱市场开始发生变化。随着京东的渐渐淡出,其原有市场也被阿里、百度、小米所瓜分。至今,国内智能音箱90%的市场已经被阿里、百度和小米握在手中,不出意外的话,三足鼎立的格局已初定。 市场“虚火”太盛,智能音箱急需要理性“自救” 不可否认,因为补贴这一策略,智能音箱的市场规模正不断增长,但在这背后也存在隐患。因为现在的“繁荣”都是由“补贴”堆出来的,其中的真实市场令人质疑。 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他们或许家里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智能配件,也或许不存在刚需,但如果这一产品(优惠后)的售价在可承受范围内,他们多数都会抱着试一试、好奇的心态去购买,自用或是送人都是不错的选择。 以阿里为例,其2018年Q4的出货量为270万台,这其中超过70%的出货量均是在双十一(活动时长三周)完成的,可见低价、优惠促销对于用户购买欲的刺激。 技术不达标,230亿美元的智能音箱市场还能创造新的增长点吗? 但从企业角度来看,即使再财大气粗,“补贴”也不可能长久维继,终有停止的一天。届时,各自的出货量才是真正的实力。 补贴策略下的出货量都是“虚火”,而如何在补贴停止后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各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也因此,他们一边进行补贴,以扩大用户群体,并引导、教育用户,一边又不断寻求突破,打造能够满足用户、适应市场落地的产品。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
|
来自: 徒步者的收藏 > 《政策,经济,金融,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