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人喜欢什么样的隶书?他在200年前就知道了……

 书艺咀华 2020-11-09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华!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书法艺术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件。正是因为隶变,篆书这种古汉字在点画上产生了质的演变,从而产生了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懂的汉字形式,大大增强了汉字的实用性,促进了知识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可能看不懂两千多年前的籀文、篆书,却可以看懂隶书。

隶书从秦隶开始成型。很多人觉得秦朝应该主要使用篆书,其实不然,从考古发现判断,秦篆主要用于刻碑等,而日常所用的还是隶书为主。篆书更形象化,而隶书更实用化,形象的篆书很难大面积普及。我们看看秦篆与秦隶的对比图: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秦隶虽然还较多地保留着篆书的用笔方法,比如有大量的圆笔,还有很多对称的写法,但是,其方笔也已经大量出现,笔画大量简省,其“书写性”更强了,这就大大提升了书写效率。

由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隶书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很多不同的面貌。比如今天发掘的秦简和楚简,虽然是同一时期、同一书体的文字,却有着大不相同的书写风格。秦隶横平竖直,方笔较多,一板正经;而楚隶圆笔更多,书风浪漫,符合楚人性格。

左为秦简,右为楚简

隶书到汉代迎来大爆发。先有汉简,可以看出传承秦隶较多,字法上很多还保留着篆书写法,但书写性已经向前又推进了一步。之后,为追求效率,汉简进一步便捷化、草化。其实篆书也有草化现象,但比之隶书的草化就差远了。带有浓重隶意的草书,我们称为章草,美得一塌糊涂。

左为汉简,右为汉简草化

然后是汉碑,汉人称之为“八分”,八就是背的意思,形象地说明了隶书的写法在结构上是相背行笔。后人称汉代的隶书也叫“分书”。汉代的隶书牛逼在什么地方呢?愚以为,它最牛的就是后人说的“一碑一奇,莫有同者”,这充分体现了汉人非同一般的艺术创造力。也正由此,历代书家争论不休:究竟哪一块碑是“汉隶第一品”?很多人认为是《华岳庙碑》,对此争议颇多,书艺君也不敢苟同,仁者见仁吧。

从左从上数依次为:熹平石经、石门颂、乙瑛碑、华岳庙碑和张迁碑

汉以后,隶书“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唐隶已经俗不可耐,宋元明更无甚可言。直到清代,考据之学兴起,隶书才终于再一次迎来大勃兴。清代隶书名家人才辈出,如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吴熙载、郑簠、杨岘、金农、陈鸿寿、桂馥、赵之谦、徐三庚、阮元、俞樾等等,可谓“一家一奇”,都具有强烈的个人风貌(个别有师承关系者除外)

从上从左数依次为:邓石如、赵之谦、何绍基、伊秉绶、郑簠

然而,即使如此,即使隶书经过汉唐清之后已经如此丰富多样,仍不能完全满足今人的审美需求;因为时代变了,印刷术的普及,计算机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从技术层面深刻改变着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比如伊秉绶的隶书,竟然被很多人比作今天电脑字库中的“美术字”,实在呜呼哀哉。更不用说风格强烈的何绍基、郑簠、杨岘、金农诸家隶书,也逃不脱今人的挑刺。还有不走寻常路、艺术细胞爆棚的赵之谦,以魏碑糅合隶书,更被一些人视作“丑书”,去哪儿评理?中书协的“花样”隶书,很多当然有真功夫,却难为普通人接受,甚至也以“丑书”视之。反而是今天那些江湖味浓、技法单调的俗隶,还有所谓的“刘隶”“祥隶”等“隶书美术字”,在社会上大行其道。

那么,在古代隶书名家中,究竟有没有称得上“雅俗共赏”的呢?有没有比较符合今天大众审美观念的隶书呢?比如邓石如的隶书,既有很高的艺术性、很强的开创性,同时也比较符合今人审美。但清代还有一家,可能比其他诸家的隶书更符合今天大众的审美倾向,他就是巴慰祖。我们来看看他的作品:

巴慰祖节临西狭颂

巴慰祖(1744—1793),字隽堂,号予籍,安徽歙县人。官候补中书。富收藏,通文艺,擅书、画、印。尤嗜金石文字,名动一时。巴慰祖临的西狭颂,更具个人面目,整体上结体严整、点画克制,没有那么高雅,倒是比较“接地气”。

这件隶书是巴慰祖跋唐人兜沙经,点画精细、风格飘逸、结体宽博,已经非常接近今天的硬笔隶书了。

这件隶书如果把落款盖上,简直不敢相信是清人手笔,结体稳妥,格调不高,倒是符合今人趣味。

 阅读更多👇

🔥清代隶书名家还有一人,知道的不多

🔥清代隶书“琅琊榜”,谁第一?

🔥当今隶书大咖:腕越大,字越歪…

🔥▶据说,这隶书已经登峰造极……

巴慰祖所处的时代离今天已经200多年了,当时的隶书能与今天的审美倾向如此相近,也算是一种机缘。通过小编这篇文章,希望书友更多地了解和记住这位清代隶书名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