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军 回顾: 今天,我们继续和大家分享吴军老师的《见识》。 我们常常说让孩子们成熟起来,为什么说要让父母成熟起来? 原因很简单,中国很多父母并不成熟。 大部分时候我发现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他们身上。 中国很多父母过分关心自己的孩子,生怕他们走错了路、吃了亏,或者错过什么好机会。 遗憾的是,这样过度的关心对孩子不仅没有好处,还可能坑了他们。 我们不妨从下面三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过度关心可能会害了孩子。 第一,虽然中国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说法。 这在两千年几乎一成不变的社会里,或许有点儿道理,但在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老年人的见识未必比年轻人更正确。 如果我们相信社会的变化总体上是进步的、往前发展的(而不是倒退的),那么年轻人的所知所得,从总体上讲一定比上一代多。 在前面我们谈论过像蚂蚁那样的小公司,尚且有可能后来居上超越前面曾经非常辉煌、体量大许多倍的大公司,更何况一个新时代的个体在接受更好的教育后超越上一代的个体呢? 那一章我还讲到小公司实现超越的原因是理念更新,它们和大公司之间是新旧时代的竞争,旧的时代一定竞争不过新的时代。 同样的道理,如果两个年轻人在社会上竞争,一个是新时代的思维方式,一个是父母传递给他们的旧时代的思维,后者不免会败落,甚至被淘汰。 我在《大学之路》一书中讲,教育中最可怕的事情是,用上一辈的思想教育这一辈的人如何去迎接20 年后的未来。 第二,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年轻人跌了跟头怎么办? 或许我有点儿宿命论,但是我相信“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道理。这不仅在投资上是个铁律,在人的成长上也是如此。 人不可能一辈子不栽跟头,如果一定要栽跟头,早一点比晚一点好。 无论父母多么正确,也不可能呵护孩子一辈子,孩子终究要长大。 如果20 岁栽跟头,有的是机会站起来,到了40 岁再栽跟头,站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美国的国父杰斐逊就经常讲,要相信年轻人,相信未来。 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从来没有限制她们做什么、找什么样的男朋友。大女儿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想法已经换了三次,我从来不过问,最后被她通知到就好。 在我看来,年轻的时候栽栽跟头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因此成熟起来反而是件好事情。 第三,也是最后一点,我是说给中国的父母听的。 在现代社会,婚姻更多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一大家子一起掺和的事。 相比西方国家,中国的父母比较爱干涉孩子的婚姻,虽然他们是出于好心,却未必能起到好的作用。 30 年前中国人的婚恋观非常简单,父母那点成功的经验放到今天早已没有了什么价值,如果父母的婚姻都失败了,再给子女出谋划策就更显得可笑了。 虽然他们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没有成功过的经历可能带来的是另一次失败,而不是成功。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职业女性,年纪已经不小,但婚恋就是不顺利,后来才知道她背后有一个不成熟的母亲和姨妈在不断地给她出馊主意。 父母成熟的意义何在 父母成熟起来的意义何在?只有父母成熟了,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起点。 父母应该明白,自己生活的年代比子女们早了30 年,接受的是30 年前的理念,代沟是一定存在的。 如果父母意识到这一点,就需要和孩子们一同学习、一同成长。 很多年前,当高中生和大学生都痴迷于脸谱网时,已经35 岁的拉里·佩奇讲,他不觉得脸谱网对30 多岁的人有什么用途。 拉里·佩奇这样思想开放的互联网精英尚且不能理解小十多岁的学弟学妹们的想法,更何况隔了一代人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呢! 几年后,我向年轻人了解为什么他们喜欢“阅后即焚”的社交产品Snapchat (一款照片分享应用),我发现年轻人的一些想法,年长10 岁的扎克伯格确确实实是无法替他们想到的。 父母成熟,首先自己要不断地进步。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观察和学习能力其实非常强,父母身上哪怕有一点点的坏习惯,孩子很容易就能学会。 很多父母自己经常看无聊的电视节目,长时间地打麻将,却逼着孩子读书,可以想象孩子读好书的可能性不大。 还有一些父母当着孩子的面相互争吵,或者和别人争吵,这些其实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我的一位校友,自己创业非常忙,但是仍然把孩子培养得非常好,后来孩子上了哈佛,我问他是怎样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说:“把孩子也培养成小创业者。” 在上哈佛前,他的孩子组织起一个慈善组织,经营得不错,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现在他的孩子虽然上学去了,这个组织依然在当地发展得很好,说明他当初做的事情很有前途。 事实上,我的这位校友事业非常成功,但是为人谦和,非常勤勉,他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长要时刻提升自己 除了与时俱进和给孩子做好表率之外,中国这一两代父母还要完成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即在观念上从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向现代商业文明的思维方式转变。 中国从1978 年改革开放开始,仅仅用了30 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200 多年的工业化道路,将三次工业革命压缩到一次完成。 虽然技术进步可以加速,财富积攒时间可以压缩,但是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观念更新很难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实现,处在这样一个变革时期的家长要特别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认知。 今天,中国依然有很多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产,不论多大都说孩子应该听自己的话、孝顺自己。 这种认识其实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 那时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一个大家族的人要抱团取暖,很多事情才能解决,养老就是最现实的问题。 哪个大家族能够做到几代人和睦相处,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当然这种家长制不仅让女性没有地位,也大大地限制了个人的发展。 在今天,很多观念不仅显得不合时宜,而且对孩子的发展也不利。 今天,如果能让孩子从心里尊重父母,在行动上愿意和父母交流,那么比停留在形式上的孝顺有意义得多。 在当下,我倒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所缺乏的恰恰是彼此的尊重和理解。 我的母亲和岳母在几代人间的相互关系上都有两个共识。 首先,在我家,我和我妻子是主人,他们都是客人,因此没有发言权。 当然,到了她们家,她们便是主人,我们没有发言权。 其次,对我的孩子怎么教育由我们自己决定,她们不多发言。 很多人都说我们家里的老人很开明,但是她们并非一开始就有这样开明的想法,而是靠自己不断地与时俱进,以及我们不断对她们施加影响的结果。 我或许应该庆幸,我的父母和岳母都很成熟。 然而父母不成熟,做子女的也有责任。 很多年轻人总想着让父母理解自己,也不想想父母在几十年前接受的是农耕时代的观念,如果自己不主动和父母沟通,这个代沟是很难跨越的。 一些年轻人讲,我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他们,其实这种简单的问候,以及那些彼此已经重复说了半辈子的、关于自己家庭或者亲戚之间的闲话,说得再多也帮助不了父母进步。 年轻人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成年人,用一种尊敬,而且是成年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和长辈说话,要不断将自己接受的新思维方式和理念传递给父母。 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放大了的自己,要想让他们有出息,父母们先要成熟起来;要想让孩子将来成为精英,自己要先成为精英的父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