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民拿出咸菜请吃饭,专家却看得满头是汗,装咸菜的罐子竟是国宝

 昵称55301288 2019-03-18

随着百姓生活越来越好,“收藏”热潮也再次涌动;当然,我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民间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有几件家传的“宝贝”。但是,如果家里有件“无价之宝”自己却不知道,这就显得颇为稀奇了;早在1963年,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陕西一位农民家中有件“国宝级文物”,却被当成了咸菜罐子,请吃饭还把专家看的满头是汗,连呼:小心点!这可是国宝级文物。

这事儿在考古界颇为有名,也是一段笑谈,但那个“咸菜罐子”的国宝文物却是真的;对考古感兴趣的朋友或许知道,“陕西”是一座历史名城,秦汉两代数百年,这里创造了太多灿烂文明,甚至可以说概括了半个“青铜时代”。1963年的陕西已陆续发现了诸多文物,这里也是我国“文物保护”普及最早的地方;就在这天,关中平原又传出了好消息,一位村民取土时偶然挖出了一个“大瓮”。消息传出后,当地有关部门派出一位专家到豆马村进行鉴定勘察;公正的说,当时就算“考古专家”也得骑自行车来回跑,这位专家累得浑身是汗才赶到目的地。

更让他失望的是,见到“大瓮”时已残破不全,无论造型还是破损程度,其研究价值都显得颇为一般。这位村民性情淳朴,得知这件文物价值有限,而且把这位专家累的够呛,心里感觉很是不好意思;其实这也不能怪村民,毕竟“考古”是一项十分专业的学科,咱们普通人搞不清楚也实属正常。这位村民见专家满脸是汗,眼看到了饭点儿,请客吃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里强调一下,当时即便“请客”,吃的也不过是咸菜、面条之类的食物。

村民一边说着“没啥好吃的”,一边怀里抱着个“咸菜罐子”走进了屋;本意是给专家尝尝自家腌的咸菜,谁知这位专家“嗖”的站起身,双手作势护着那个“罐子”,嘴里还着急的说着“小心点,小心点!”初时这位村民还以为专家好心怕自己摔着,于是推开专家让他继续坐着,一边还说着“不碍事,这东西有点重,吃完了这罐菜就把它给扔了!”再看这位考古专家已满头是汗;村民给夹菜也没反应,专家只是两眼盯着“罐子”看,时不时还转几圈。

村民问怎么了,这位考古专家才说“这咸菜我可吃不起,你知道这是啥?”当然,村民能将这东西做“咸菜罐子”,自然不知道其价值所在;这里仅简单地加以介绍,后经多位专家联合鉴定,认定其为“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这里单说村民手中的这尊,其通高约34厘米、长58.1厘米 重达13.3公斤,当“菜罐子”的确是有点重了;这件“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的造型为一只“犀牛”,昂首伫立,头生双角,双目为料珠镶嵌,通体遍布华丽的“错金银云纹”,口部一侧有管状流口,应该是古代的一件酒器。

以目前的技术鉴定,其年代应该为秦末至西汉时期的产物,但这一时间还不能确定;原因很简单,这件青铜犀牛的造型太过“超前”。直白点说,其造型和今天的写实塑造手法极为相似,但这样的造型是不应该出现在秦汉时期的;懂行的朋友或许知道,秦汉之前的古人虽崇拜鸟兽,但塑造的形象多为夸张造型,“三星堆”文物颇有代表性,其目的就是为了彰显权威和震慑。或许有朋友会想到“兵马俑”也几近写实,但其手法仍显得较为生硬;这件“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却不同,整件器物造型活灵活现,塑造的“犀牛”形象几乎可与今天的工艺品相媲美,因此专家才会对其年代难以确定。

说到这儿或许有朋友要问了:我国根本没有“犀牛”这种生物,怎么可能出现“犀牛尊”这种东西呢?这还要先回到两千多年前,那时的古人对“犀牛”并不陌生;数千年前,我国不仅有“犀牛”,而且数量还不少,主要分布于黄河中南部地区,按今天的说法,应属“苏门犀”。严格说起来,我国古代还有一段璀璨的“犀牛文化”时期,已知的时间跨度甚至有千年之久;据考古发现来看,专家在商周遗址就发现过“犀牛”的痕迹,到了春秋战国,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犀牛皮就成了一种军事必需品,即为“犀牛甲”。

或正是因为战争需要的原因,“犀牛”这种大型生物遭到了大量捕杀,汉代以后已是几近灭绝;据史料记载,王莽辅政时期,曾以贵重礼物换取南海“黄支国”的一头活犀牛,由此可证,“犀牛”在西汉末年已成踪迹难觅的稀有生物。而这件“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的出现时间应为秦末汉初,当时或许尚存在“犀牛”这种生物;但从其塑造手法来看,就是两千多年前也是一件“非王侯不可用”的珍宝,能保存至今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

当专家讲完这些之后,那位村民并马上做出决定,将这件国宝级文物无偿捐献;至此,“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被国家博物馆珍藏,有兴趣的朋友倒是可以去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