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春萍 | 驶向深渊的动车组 ——兼谈“绿色经典”与第二次启蒙

 道2和 2019-03-18

东北的一座座煤城对国家都是倾囊而出

中国国家地理网,摄影/陈韶华

作者 范春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 编审)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摘要:所谓全球化,就是成为一趟高速奔驰的“动车组”列车,每一节车箱都有自己的动力系统,整车的制动系统却失灵了。“动车组”是制动,还是开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取决于在第二次绿色启蒙中人类能否全部清醒过来,采取一致行动。 

//
第一次启蒙与全球化
//

人类社会的早期结构,就像是一辆一辆的人力车,各自在地球上不同的山川平原、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路段行驶。坐在人力车上的人们沿途取资源、抛垃圾,风餐露宿,在自然进化的节奏中求生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手段的提高,人力车变成了畜力车。人们在畜力车上加上了车蓬,用大耙子到车外搂柴添火,不再风餐露宿,不再四处奔波,有了些许的舒适和人类独有的享受。

这个时候,人们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神奇、自然之力很强大,他们相信有神灵在管理着凡间事务。大神的力量笼罩着,人们克制着享乐的欲望,行事规规矩矩,凡事向神禀报,做错了事向神忏悔;用人类比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种类高级得多的智力思考、论证、歌颂着大神管理世界的逻辑。

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人们彼此有了更多的交集,不断地在生活中总结出技艺和技巧,后来这些东西被升华提高为技术。

逐渐地,人们觉得大神的旨意就像是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束缚了自己的能力,恐惧而抑郁;而如果从那个逻辑中把神去掉,世界倒反而清晰得多。这时有人感受到了抑制神性、解放人性的需要,提出:其实大神对人间的事情管得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多,世间的事情大神本来就是交给我们这些人来办的,神更多地是在管理天地宇宙的事情;人不必那么拘礼于神,我们要自立,过好了自己的日子就是对神最好的景仰和膜拜——人们得到了第一次启蒙,仿佛刚刚认清了自我,不再节制欲望,开始张扬个性和理性,创造力被激发出来,放心大胆地去开发攫取资源,建设自己的新生活;有人把本用以论证神性的逻辑拿来分析天地宇宙的时候发现,其实神连天地宇宙也不太管,他只是推了一把,让宇宙间的一些大球转动起来——人类发现了后来“征服了世界”的科学——大神隐入云中,逐渐被人淡忘。

这科学与技术汇流,畜力车变成了越来越高级的动力车,加上了防风挡雨又保温的车箱,车箱内的生活舒适多彩起来。

这一次的启蒙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后来有人发现,如果把自己的车与别人的车钩连在一起,人手多、动力足,取得的资源、享受的乐趣会更多,还可以把垃圾尽量抛得远一些,抛到别人的领地去。逐渐地人们发现,如果再多钩连一些车,可以让车与车之间分工,有的车搞创意、做领头车,有的车存资源,有的车搞加工,有的车装垃圾,车与车之间可以互换成果、互通有无……自立起来的人们还制定了许多维持自己车箱内公平正义的规则,日子越来越有秩序。

只是,对燃料的需求一下子出现了暴发般的增长,最先把车子钩连在一起的人们,不得不扩大夺取资源的范围,以至于把不同地域之间的人们牵连进来,加剧了争抢和掠夺。人们终于意识到,自己也必须造这样一节车箱,并与已在急速奔跑的车挂上钩。于是,这个车队越接越长,所有的车全都连到了一起——哪怕只是作为别人的垃圾箱——所谓全球化,成为一趟高速奔驰的“动车组”列车,每一节车箱都有自己的动力系统,整车的制动系统却失灵了。

动车组在奔驰,各节车箱伸出钢齿大耙搂割着车外的草树,伸出勺子捞滤着沿途的油水,所过之处一片狼藉。能搂到捞到的柴和油越来越少了,有人把耙子伸向路基;有人发明了抓钩,用抓钩抓路基比耙子好用,于是别人也跟着学,大家都在努力提高自己车箱的温度。抓捞能力强的人们还把抓捞到的东西收藏、储蓄起来,以备燃料枯竭时使用。

装备上动力高级的车箱以后,车箱内的设施越来越自足,越来越舒适,于是除了抢资源和扔垃圾,人们不怎么关注车外的事情了。车箱与车箱之间的温度和舒适程度有差距,同一车箱中的人也忙着抢占位置更好的座位,于是,人们更加没心思也没精力关注车箱外面的事情了。

//
环境保护运动与绿色经典 
//

比较靠前的车箱中的乘客,占有的资源多一些、在分工中所处的位置也比较优越,车内温暖无比。大家在舒服乡中沉沉睡去。

有人偶然睁开眼睛,打开车窗,把头伸出车外瞄上一眼,发现车外沉寂一片,分明是春天,却连鸟的叫声都听不见,铁轨下的路基也松动了,有的路基下面整个悬空着,车旁布满荒漠和深渊,前方更是深不可测,不禁大惊失色,发出呐喊:停车!危险!再这么开过去就万劫不复了!

先醒者蕾切尔·卡逊和她发现春天无鸟声后发出的第一份“传单”《寂静的春天》。

一些人听到喊声,也醒过来,伸出脑袋朝外看,也大惊失色,也发出呐喊,但更多的人听不见或听不懂,只在车箱中忙着手中的活计,过着需要争抢资源却也还算舒适的生活。

这时,先醒来的人们开始写传单,告诉大家车外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必须停车、以及在车没停下来之前车上的人该如何行事才能避免灾难的道理,同时喊着叫着跑着发传单。这些传单使更多的人明白了动车组的处境,加入到呐喊和写传单、发传单的队伍中。清醒过来的人多了起来,反省着,叫嚷着:不得了,我们怎么就变成了这样捆绑在一起的停不下来的飞车了呢?啊呀!我们可就只有这一辆车啊!不能让它掉入深渊,停下来吧停下来,大家想想办法,车上的东西省着、匀着用吧。还有人提出把车拆开,大家分头去复垦荒漠,重建家园。

后来,人们把发传单和喊话的过程称为环境保护运动,其中一些传单后来被称为“绿色经典”。可是,这场运动、这些经典,只是让一部分人明白了处境,更多的人还在混沌之中,车上乱起来。

有些人扑过去想拉车箱的制动杆,另一些人却在加油提速;想制动的人发现制动系统根本不听使唤,靠少数人的力量拉不下来。

于是有些人抛出抓钩,想抓住车外的地面,让车减速,但作用微乎其微;有的人抛出的抓钩抓在了路基上,路基被飞奔的列车带起,长长的列车在颠簸震颤;有的人抛出的抓钩没抓到地面却抓在了车身上,抓钩随车飞奔,抛钩人在拼命拉着抓钩的锁链,还把车身拉出了大口子。

很多车箱里的人,没听见喊声,或者听见了却没听懂,亦或听见了、听懂了却佯装没听见,顾自享乐——反正大家在一趟车上,总会有人想办法,停得下就停,停不下大家一起玩完。后来有一位叫哈丁(Garrett Hardin)的学者把这种现象叫做“公地的悲剧”。

这时有人想起了久被人类淡忘的隐于云中的大神,说:本来归神管辖的事情人就不应该动,看看看看,神惩罚人了吧?人啊还是得要敬神啊,大神力量无边,他老人家打了个盹,人类就把人间折腾成了地狱——人类做着违背神意的坏事,自己就打开了地狱之门。这时,有人开始怀疑,那个科学技术,本来就是关在潘多拉盒子中的魔啊?

另一些人不信神,主张人类只能自我拯救,认为人类离开神的“庇护”之后,唯一得到的有力武器就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让我们误入了地狱,走出地狱也还是只能靠科学技术。事情就坏在了这动车组的取暖和倾覆的联动上——若想车箱有温度,就要加柴,而加柴就会加大倾覆的危险,就会加速驶入深渊;若想让车减速,就得撤火,而撤火,车内就会变冷,车中的人就会感觉不舒服。究其原因,人类取暖烧柴已经烧到了车下的枕木。这是人类的科学技术无法解决的,人类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后来那本也是绿色经典之一的《只有一个地球》告诉人们的道理。

《只有一个地球》一书,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为这次大会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虽说是一份非正式报告,但却起了基调报告的作用,其中的许多观点被会议采纳,并写入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因此,本书是世界环境运动史上的一份有着重大影响的文献。

又有人提出,光靠科学技术本身也不行,科学技术虽然是好东西,可是不受约束地使用带来的不也还是这样的后果吗?若想用好科学技术,走出地狱之门,需要有规则。大家一起出力气制动不公平,前面车箱中的人启蒙早,先聪明起来,靠着科学技术的魔力,消耗的资源多,抛扔的垃圾多,路基都是他们毁坏的,他们的车箱那么温暖,我们的车箱才刚刚有一点点温度,要制动也得他们先撤火,不要再给他们的车箱加油添柴了,多用些力气在制动上吧。前面车箱中的人却说,我们的车箱从打造的时候起就比较费燃料,我们的动力不能减,我们还得带动着整趟车找路呢,再说我们车箱中的人已经适应了这样的温度,如果降到和你们的车箱一样的温度,我们的人会生病的——他们有权在他们适应了的温度下生活,他们有权不生病;反正你们的车箱里本来也不是很暖和,加在整车上的动力也不是很大,主要是我们拖着整部车在跑,你们就不要加柴了,这样能省下很多资源,整部车的速度也会因此而降下来。

“绿色经典”的传播,把车上的人分成了两拨,冷暖公平的讨论又把车上的人分成了不同的阵营。人们开始争吵,吵做一团。结果,车不但没停下来,仿佛大家还比着抢柴加火,车好像跑得比以前还快了,也颠簸得更厉害了,深渊就在车边,动车几近倾覆……

于是一些清醒的人开始在各个车箱间游说,大吼着:大家别吵了,别吵了,听我给你们讲道理……很多人听不进去,甚至把讲道理的人扔出车外。

这时,清醒着的少数人明白了:如果想让车减速以至停下,让大家冷静地面对现实商讨出路,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所有的车箱中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把热耗降到最低,补偿多年沿途劫掠所造成的环境伤害;所有车箱一同拉下制动伐,动车才可能减速,以寻找新的道路——人类走上了新的转折点,被消费和享乐冲晕了头脑的人类需要一次新的启蒙。

//
新启蒙谈何容易?!
//

比起第一次启蒙,第二次启蒙有诸多的不同和难点:

  1. 在第一次启蒙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新的深层文化启蒙,需要对被消费和享乐扭曲了的人类文化进行彻底的清算;

  2. 是思想的启蒙更是行动的启蒙。在文化多元化、信息碎片化的当下,新启蒙不但需要原已得到公认的“绿色经典”继续启迪人类心灵,还需要探索新的走出困境的思路和方法、途径,既要有说理的、观念的(经典书籍、经典观念),更要有实践的——经典实践,需要思想和行动并举——人类已经没有时间了;

  3. 第一次启蒙中可以先醒者先起先行,第二次启蒙却要求大家一起行动;

  4. 第一次启蒙是把物质世界交给人类,鼓励开发,鼓励享用,而第二次却要求人类抑制物质消费,提出“不是你消费得起你就有权消费”,“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能同舟共济”,要求人类自觉放弃超出生存需要的奢侈消费的权利;

  5. 第一次启蒙可以历时几百年,从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缓慢推进,而当下的第二次启蒙,却是十分急迫,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因为动车组在飞驰,前后左右遍布深渊;

……

如此苛刻的要求,启蒙还有希望吗?不可能了吧?太惊险了吧?

其实,人类本就是在惊险中诞生的。

人类所诞生于其上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角落,在宇宙间一个普通又普通的后来被人类称为“银河系”的涡旋星系的一支旋臂的末端有一颗不大的恒星——“太阳”,而地球又只是绕着这颗小恒星运行的普通行星。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他的一本书——《攀登不可几之山》中论证过,人类能在这个小小的宇宙角落诞生,并进化到今天的人类社会的可能性也几乎是零,但人类走过了这惊险的历程。

在人类科学的一个叫“系统科学”的分支中,一位叫哈肯(H. Haken)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叫自组织的理论,认为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可以使系统产生新结构。借助于哈肯理论所提供的信心,我们可以寄希望于在这新的惊险境遇面前,人类能再次登上不可几之山。

《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

作者:(美)Paul Hawken,Amory Lovins,L.Hunter Lovins 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