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来说,当代艺术总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让你怀疑,是不是国产的艺术展不行啊(绝不怀疑自己,错都是别人的错——是尊贵人民群众的素养!)…… 好比这个: 费尔南多·桑切斯·卡斯蒂略,《摆荡》,2018,青铜425×400×120 cm。第12届上海双年展“禹步”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有品位的鉴赏家会巴拉巴拉说一堆理论。 但你的内心只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好想坐上去荡两下啊! 所以,这秋千到底干嘛的? ”摇摆不定的秋千象征着当代无处不在的矛盾与人们无处安放的情感。“ 哇哦…… ”雕像,常出现在街头,自带纪念的意义,憧憬着对消亡之命运的抵抗,以青铜铸就一部历史。“ 这个雕塑+秋千的艺术品,出自西班牙艺术家费尔南多·桑切斯·卡斯蒂略之手,叫《摇摆》,而且,这个秋千,竟然真的用来给参观的朋友们荡的。 所以,我们也不是完全看不懂嘛! 特别是这个: 恩里克·耶泽克,《围地》,2018,钢结构、可回收纸板77×1150×1150 cm。第12届上海双年展“禹步”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写得明明白白:“前进一步,后退两步;前进两步,后退一步”。 怕是个脑经急转弯?让你猜猜最后总共走了几步…… 这几个中文大字艺术品,出自阿根廷艺术家恩里克·耶泽克的之手,名叫《围地》,灵感来自《孙子兵法》。 一位阿根廷艺术家为什么偏爱《孙子兵法》呢?其实他在针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撰写的《进一步,退两步》(1904)。 啊呀,开始高深了,开始触及到你的无知之域了。继续说…… 这些汉字为什么用纸壳做呢?艺术家被拾荒者启发了一下,捡纸壳子是他们的谋生手段。 啊,真是充满了政治意味的纸壳子! 看到这儿,你开始有种错觉——我也能成为一位人民艺术家……接下来这件展品会捣毁你这种天真的想法: 克里斯蒂娜·卢卡斯,《顺时针》,2016,360个时钟、直径20cm/个。第12届上海双年展“禹步”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间圆弧形的巨型“钟屋”。步入这个极简的空间后,你将看到并置于纯白墙面上的360个机械时钟。 为什么是360个时钟?因为这360个时钟直接间隔1°,围起来就是360°,也就是一个由360个时钟组成球体,也就是我们的地球。 每个时钟前后相差4分钟,360个“4分钟”产生了完整的一天24个小时,恰巧是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不得不说,这个创意真的很妙。 当你站在这间展厅的中心,将听见所有时钟齐奏鸣,就像听见你一天24小时中每一滴时间如雨滴般流逝的声音。 这个作品名叫《顺时针》出自女艺术家克里斯蒂娜·卢卡斯之手。 同样惊艳的还有下面这个: 阿尔弗雷多·哈尔,《100个阮》,1994,摄影、影像装置。第12届上海双年展“禹步”现场,2018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看上去好像是个笑容狡黠的小朋友。 实际上,她是一位难民。 这个作品的创作者叫阿尔弗雷多·哈尔。哈尔长期坚持研究、实地记录与跨界创作,探讨世界各地发生的屠杀、瘟疫、饥荒等诸多问题,尤其是那些被西方世界所漠视的地方与事件。 1991年,哈尔在难民中心考察东南亚难民们的生存状态是发现了这个名叫阮氏翠的少女。 短暂相处后,哈尔为她拍摄了肖像照。面对陌生的镜头,小女孩显得紧张而羞涩,所以不太敢展示丰富的表情与姿态。也让这些照片似乎是一模一样的。只有你仔细观察才会发现细微的情感波动。阿尔弗雷多·哈尔将女孩的四张肖像以不同组合,依次排序成了100张照片。 这件艺术品的名字叫做《100个阮》。 所以,其实看过上面简单分析会发现,如果能创作者藏在艺术品里的意图,理解艺术作品很容易。 可是!一些展览在入口处的墙上写着简介,碍于墙面有限,以及装逼审美需要,写得含含糊糊。 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我们这些普通人很难发现艺术家隐藏在作品中的”线头“。 如果我们捕捉到那个“线头”,并不会比艺术鉴赏家的品味差到哪儿去,也不需要听神叨叨的鉴赏家们说一些不明觉厉但毫无意义的话。 如何找到“线头”?大多数大型展览都会配套做一个艺术画册。千万不要把这些册子当成超市打折信息宣传页,它们可是正儿八经拿到书号、出版的书。 而且这些画册往往出自艺术家之手,精心编辑,而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宣传展览为主,所以更舍得砸钱在书籍工艺上,买到就是赚到了一场永不消失的纸上展览。 我们今天罗列的这些当代艺术(你该不会以为我从网上瞎扒来的图片吧……)也有一本配套的书——展览画册+展览相关的哲学导读。 第12届上海双年展画册《禹步》 四百张高清图片,生动还原展览现场 五万字策展专文,抽丝剥茧展览构想 (文末留言,免费获得“禹步”炫酷衍生品) 这本书和作品来自刚刚落幕的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始创于1996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双年展之一。也成为中国老百姓和世界前沿艺术对话的窗口。 书里不仅对详细解释了每件作品及创作者,还解释了秋千为什么出现在入口处?《100个阮》为什么藏在楼上? 今年,第12届上海双年展以“禹步”(Proregress)为主题。“禹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的神秘步伐。 主策展人梅迪纳说:之所以选择'禹步’,这一相传为夏禹所创的神秘步法作为双年展的中文标题。想表达艺术作品虽然总在传达种种焦虑,但它们同样充盈着生生不息的渴望与进步的观念。 我想,“禹步”这个来自古老中国的神秘步伐代表着我们当下每个人的迟疑、焦虑,是我们走在人生每个十字路口时的迷茫,是我们在获得巨大成功狂喜之后的恐惧,是遇见不公时的自我怀疑与愤怒。是每个人漫长一生出现过无数次,却始终无解的难题。而艺术像是那些时刻的神,安抚我们的不安。 如果神可以怜悯众生,艺术为什么要挑选观众?普通人不配欣赏艺术真是很扯蛋的理论。 所以,不是你不行、看不懂艺术展,不给观众解释艺术作品背景,把观众和创作者割裂开,强行逼迫观众理解作品,才是对艺术的侮辱和破坏。 1、书籍装帧的“参考书” 《禹步》这本画册由自荷兰的设计工作室托尼克(thonik)设计,采用双专色、封面印后UV。 因为是艺术家亲自操刀,裱精装等工艺和装帧设计都比普通编辑严酷了不少。对于很多出版业的编辑来说,这种“外行人”设计的书,很值得借鉴参考。 画册包含近400张的海量现场照片,还要配上多种角度的作品解读,如何丰富全面地呈现了所有参展艺术家的精彩?内文如何排版? 因为画册多达432页,但为了方便来到现场的观众购买,特选用轻质纸,总重仅1.5千克。 全书中英双语,面向国内外广大读者。画册特附艺术家名录,方便读者查询书内对应页码,集中了解某一位或几位艺术家。 2、设计之内还有设计 很多人觉得空间设计与我无关。你是否想过,我们活在世界这个大容器里,浪费一生在操心住宅面积、房间格局与装潢、住所与办公室的距离、工位的舒适度、床的大小,社会热衷议论阶级分层,新闻总在讨论地缘政治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空间问题。 人没有空间,什么都不是。但我们中鲜有人理解空间,我们活得憋屈难受,因为不懂空间,也不懂如何与空间和解、与活着和解。 在很多展览画册都会着重介绍对策展人的空间设计考量,请不要觉得它离我们很远。 在《禹步》中,主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纳(Cuauhtémoc Medina)以专文回溯了展览最初构想的成型,尤其是博物馆的一楼大厅和二楼平台如何被处理成“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 上海双年展由四位策展人合作完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态度、研究线索。这四条线如何铺陈勾连为一座庞大的叙事迷宫? 四位策展人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他们对于整个展览的空间与动线设计的考量。 |
|
来自: 古董花瓶ap1rmc > 《另类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