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沙76座钟楼 让每一次仰望都有故事

 南郭老生 2019-03-18

火车站。

中山亭。

天主堂钟楼。

明德中学。

周南中学。

长沙电信局。

山水芙蓉。

渔人码头。

总觉得钟楼是洋气的,它和时间不可割舍,却又随着时代变迁成为历史。

79岁的朱元亮花了3年时间来寻找长沙的钟楼,它们或隐蔽在街巷或成为长沙的地标,一些刚刚建成的钟楼,又成了建筑特有的装饰。总之,它们原有的功能都在,只是若不是刻意找寻,或许谁都不知道原来长沙城里至少有近百座钟楼。

9月29日,冒着雨,根据朱元亮提供的钟楼情况,我们探访了学校、小区、商业广场、中心地标里的各种钟楼数十座。这些每到某个时间就会报时的家伙,大多让人忽略遗忘。

记者 伍婷婷 实习生 姜雨婷 长沙报道

七十几座钟楼和七十几个拍摄故事

家住天心区豹子岭社区铝厂14栋的朱元亮家在四楼,走进他家,他正在电脑旁整理刚好拍完的第76座钟楼资料。看着满屏的钟楼视频,他笑了笑,“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拍摄了76座长沙钟楼,目前还有其他11座钟楼的信息,我都在整理归类。”

找出长沙所有的钟楼是他三年前一个偶然的想法,没想到就这么坚持了下来。那是2013年下半年,他在长沙城内无意中拍了几座钟楼,就跟自己摄影群的朋友们聊起这事儿,哪知道一说,大家都非常热心,走到哪里只要看到钟楼都会给他提供信息。“目前,我所记录下来的文档里,已经有25人给我提供了长沙钟楼的信息了,所以我根本停不下来。”拍摄钟楼这事儿成了这几年朱元亮的“计划”,他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对长沙周边钟楼的拍摄,尽可能找全这些钟楼所在的位置。

这个“三年计划”对朱元亮来说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他年纪大了,经常要辗转很多地方才能找到自己要拍摄的钟楼,有时候一出门,所有资料查询好了,到了那个地方却找不到,只能无功而返。他记得前不久,网友给他提供了一座钟楼信息是在靠近望城的地方,他查好资料,转了四趟车到那里,可转了无数圈,问了很多人都没发现这座钟楼,只能失望而归。“这样的事情是常事,钟楼很多都是建在学校里的,学校很难进,我总是说好话说明来意,可很多次都会碰壁,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小学拍摄钟楼,保安没让进去,我小声说了句‘我能理解你,也希望你能理解下我’,结果人家听岔了,以为我骂他。”朱元亮每次都是用自己的小DV拍摄钟楼,他需要拍个全景,还要拍清楚特写,所以一般情况下,他需要提前做功课,查钟楼的位置和资料,碰到好天气一刻都不耽搁,若是天气不好,他就留在家里整理钟楼资料,“我有个想法,不知道是否现实,我想把拍摄的这些钟楼做个影集或者捐赠给档案馆,至少也能留存点城市记忆。”

“七十几座钟楼就有七十几个拍摄故事。”朱元亮继续盯着屏幕,打开了拍摄于世界之窗后面的钟楼照片,他说最难拍摄的就是这个,因为是小区钟楼,根本进不去,好不容易进去了又找不到还出不来。另外,在月湖公园旁边的一个小区也有钟楼,这个地方他打摩的去,找了几遍才找到地方,一路问小区里的人,谁也没注意还有这样的建筑。“钟楼很大部分都是隐蔽在社区庭院里,或者是学校里,有的还是楼盘建筑,这些还多亏了朋友提供信息,我才找到。”在他的记录文档里,这些提供信息的人如长沙陆嗲、贤聚、朱东平等人的名字都用红色标注。朱元亮还神秘地笑笑,他十月份即将满79岁,他会在生日之前拍完第79座钟楼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

中山亭“4时37分”,长沙的悲怆时刻

提起长沙的钟楼,最能想到的就是中山亭和长沙火车站的钟楼,它们已然作为城市的地标存在。

9月28日,大风,黑压压的天气,周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穿梭来往的车辆,让四面草坪环绕的中山亭更显宁静,里边除了值班的保安,鲜少有人。保安姓王,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对中山亭有着太多的记忆。“小时候就一直在周边玩,那时候的中山亭并没有四面装上时钟,长沙城很小,骑着自行车可以东南西北都走一遍,也差不多只花1个小时,而中山亭就是一个地标,我们把它当成中心,当年周边都是棚户区,很杂乱的。”王先生指着展览厅里的一张老照片,证实自己的说法。

中山亭的钟楼有着历史的印痕,1930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修筑中山路时,在先锋厅主楼旁建立标准钟楼与主楼相连,从此这地方成了湖南人民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标志建筑。之后又成为民众教育馆,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长沙城毁于一旦,而中山亭却幸存而不毁,当时钟楼上的“时钟正指着4时37分”,这也是长沙的悲怆时刻。历经这场大火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它又成了长沙市文化馆、长沙市图书馆所在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都是棚户区,挺乱的,那时中山亭小,旁边还有青少年宫,到了2002年才重新根据民国风格复原,才有这么宽敞的地方,国产巨型时钟也是这时候装上去的。”王先生记得中山亭的改变,他说四年前,中山亭又做了一次提质改造,现在里边所陈设的跟孙中山有关的历史故事展览也是后来定下来的,“可能现在本地人对中山亭已经足够熟悉了,可是每逢节假日,外地人来长沙都会来看看这里。”在他眼里,中山亭不仅是长沙地标,也成了历史的遗址。

除了此处地标,长沙火车站的钟楼也是地标之一。在各种施工围挡周围,形形色色的赶路人涌入这里,好些提着行李箱的人会习惯性抬头看看那个大钟,“哦,还好,还有一个小时火车才开动。”李玲正赶往贵州,她进火车站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时间,这比拿手机或者看手表方便。“好多人来长沙就在这里拍照纪念,也算是长沙的标志了,它每天中午12点都会响,以前都唱《东方红》,近几年改了的。”开出租车的李师傅每天都在附近等客,他有时候载着外地乘客去火车站,有人还会直接形容就是“那个大钟旁边”。

长沙火车站的钟楼建成于1977年,高达63.1米,成为长沙的一个标志性地标。钟楼顶熊熊燃烧的火炬,不管刮风下雨,它都岿然屹立,这股坚韧的毅力有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钟楼整点报时,响起的曲子就是《东方红》,到了2013年,火车站钟楼更换,新的大钟更现代,此处依然是一个标志性地标。

钟楼底下几十年习惯做“抬头族”

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湘春巷8号的天主堂钟楼在朱元亮拍摄的钟楼里应该是最为特别的,他觉得这个地方好找,隔很远就能看到钟楼的方顶。天主堂的钟楼还有一点跟其他钟楼不同,它挂的是大铃铛,人工敲钟。

从彭家巷沿着小巷子走进天主堂,隔很远都能看到几座欧洲仿哥特式建筑,钟楼就在这几个建筑的中间高耸。这里边很多小巷子,似乎一走进去,就跟外面的生活节奏不一样。“我们在这里生活了四五十年了,大家每天的生活都悠闲,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做低头族,我们可是习惯了做‘抬头族’,因为一抬头就能看见风景。”已经80岁的罗娭毑幽默地说着这座钟楼的故事,他们也习惯了这里一个星期有一天钟声响起的日子。说来也巧,确实走进这些小巷子的人都会不自觉抬头看看那个钟楼,脚步也慢了下来。“我住在香樟路,无意中来这里一次,总觉得来到这儿就会不自觉慢下步子,后来,我每个礼拜都要来一次。”张女士在银行工作,她拿出相机,里面的钟楼照片,各个角度都有。她说每次来,钟楼周边的生活状态她也拍了一些。

这个教堂建于1901年,由教堂和7层22米的方筒形钟楼两部分组成,与主楼神父楼连为一体,形成群体式庭院式格局。建筑由意大利籍传教士翁德明主持修建,砖瓦为武汉制造。其在1910年“抢米风潮”期间被毁,后又重修。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钟楼每个礼拜都会有钟声,我对钟楼敲钟很熟悉,每个礼拜天做弥撒,早上7点55分会打预备钟,到了8点就是正式的钟声了,晚上也会敲一次。”68岁的吴女士是天主教徒,她住得有点远,可一有空就会过来看看,“这个大钟下面有绳子,拉下绳子就能敲打上面的钟了。”

现代钟楼常成为“被忽略的风景”

朱元亮从朋友提供的钟楼信息里得知,长沙有历史的钟楼除了以上三座,此前还有海关的钟楼,第一师范老校区的钟楼,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复存在了。之后新修的钟楼都隐蔽在小区、学校或者商业广场周边,有的时钟早已停摆,有的依然功能完善却被人忽略。

我们从湖师大体院的钟楼出发,一路经过时代广场、罗马商业广场、涉外经济学院、第一师范、麓山国际实验小学、人民东路和平村等十多处钟楼。这些钟楼底下的人的生活照常,少有人关注到,原来旁边还有钟楼这道风景。当我们走到湖南第一师范钟楼的时候,刚好赶上12点报时,响了差不多两分钟。“我只知道这个钟楼凌晨六点,中午12点都会响,特别是天色很暗的时候,钟楼会发黄色的光,很漂亮。”陈同学介绍,可经过他身旁的女同学却说,只是军训的时候才注意到它,用它来看时间,他们用钟楼做地标,与朋友相约的时候,钟楼成为集合地点。

“这里的钟一年前就不动了,超市也换了一家,以前带孙子出来的时候经常用来看时间,提醒孙子回家。”在罗马商业广场的钟楼旁,锣鼓队正在排练,钟楼上的时钟已经停摆,卖豆腐脑的严嗲嗲来这里四年了,他记得此前很多露天商贩抬头就能看到钟楼时间,很方便,可后来这里变得有点冷清后,钟楼也极少被人关注了。

时代广场的钟楼也常常被人忽略,有“我还以为它是个装饰,从没关注过它。”付女士住在周边,有时候只在窗户边拍照时才注意到这个钟楼。“我今年正月初三来这里的超市工作,听到过钟楼报时,打雷一般,吓了一大跳,后来问了同事才知道。”刘先生说若不是那次打雷一般的报时,他也不会注意到这里还有钟楼。

“我都拍了这么多钟楼了,除了真正是地标的钟楼,其他的钟楼鲜有人知。”朱元亮笑着称这些现代钟楼已经变成“被人忽略的风景”,他目前已经将76座钟楼做成电子相册,想凑齐100座钟楼,到年底他自己成立的“摄影爱好者”群刚好四周年,他要带着“钟楼”办个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