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哲学教授:中国道家思想的“无用性”

 老王abcd 2019-03-18

作者:Edward McDougall ( 英国杜伦大学哲学导师 )

译者:小北

英国哲学教授:中国道家思想的“无用性”

西方个人主义实际上是商品化的

效用,或者说有用性,是一条无形的准则,贯穿并组织着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是衡量现代生活中所有价值的一个基本的、普遍的和不可避免的标准。

这在我们对待工作和教育的态度上特别明显的。经济学把“效用”看作是一个可衡量的量,它为决策服务,甚至支配决策。许多学者,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现在需要用“影响”(经济或社会贡献的量化指标)来证明他们的研究是正确的。由于缺乏明显和可衡量的效果,美国和英国政府正在削减对文科课程的资助。这里可以看到,人们的立场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能够高效工作的员工。

甚至,即使是休闲的活动,也有了效用的意义。在工作之外的放松被认为是为了给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充电,以使他们继续高效工作,所以旅游变成了一种商品,可以买卖。

这也对我们的道德话语产生了影响:有用就等于好。任何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将被视为奢侈和放纵,或者被视为懒惰或道德上的自满。

比如,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效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很可能在西方新教徒的伦理观中有其历史基础。

这种以有效为驱动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否认了任何不为达到目的而进行的行为。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把效用作为唯一有意义的价值,那么我们的生命就只是一条永不停歇的生产线的一部分——只要我们能工作就会一直工作,最终我们被取代。有人说这是一种进步,但我觉得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或许有经济或技术的进步,最终实现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但也很有可能,这一切都只是一个谎言,一个遥远的、无法被实现的谎言。

也许回过头来看看中国古代道家的学说,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对执着于实用性的缺陷。


英国哲学教授:中国道家思想的“无用性”

道家哲学家庄子在他的著作《内章》中讲述了一棵无用的树的故事。这棵树长得非常大,村子中的人都崇拜这棵树。它的枝干“扭曲多节,不能用作梁或柱”,而树干“污迹斑斑,开裂严重,不能用作棺材”。

(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所以有一天,一个木匠遇到了这棵树,他认为这棵树是“毫无价值的木材”。然而,这棵树在木匠的梦中对木匠说:

“你想拿我和那些栽培的树作什么比较呢?”山楂、梨子、橘子,以及其他多结果子的树木和灌木——当它们的果实成熟时,就会被摘下来,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侮辱……因此,它们的能力让它们的一生变得痛苦。这就是他们早早就死亡的原因……他们被世俗的标准所折磨终生。”

(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在这个故事中,木匠的观点体现了现代西方的功利主义。不管这棵树有多大,也不管人们多崇拜它,对木匠来说,这棵树的存在只是浪费空间,任何意义。然而,这棵树却正被它的无用而成就了,它幸存了下来,而其他“有用”的树却被砍倒了用作木材。

庄子用这种奇特而幽默的方式传达了这样的观点,那就是树的生命是由它的无用所拯救的,而那些能产生作用的树却被摧毁了。换句话说,如果仅从某物的有用性来看它,我们会否定它存在的权利。

庄子认为无用性是树必须培育的东西。就像这棵树说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无用,这差点要了我的命,但我终于还是成功了。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在树木被砍伐之前,人们只根据它的使用价值来判断它的价值,这就是那棵树所说的“侮辱”。它无法保持现状。为了成为一棵树,这棵树必须避免有用性。

这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反功利主义,他显然认为这棵树值得称赞的。庄子认为人类精神所依赖的正是人的无用之处。继而庄子以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和“自然”为核心,发展了这种范功利主义的思想。

无为:通常被翻译为没有行动的行动。道家哲学家老子将其表述为圣人治国之道,圣人以不作为为原则办事。从表面上看,这一原则很可能被人用作懒惰、被动或不作为的借口。庄子进一步将其更准确地理解为“让存在之物自在存在”。作为一项伦理原则,它要求要求我们不把自己的意志或效用强加于他人。

自然:作为道家的一个原则,往往被理解为自然,或更具体地说,一种自发性。如果一个实体被允许成为它自己,那么它就被称为自然。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允许自己和他人存在。庄子拒绝以“有用”为基础对任何实体进行判断或操纵,将“自然”的意义置于语境之中。因此,他挑战了他那个时代的其他学派,如儒家和墨家,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

《庄子》中也经常出现与“废树之道”相联系的“神人”或“道家圣人”形象,这是一个古怪的形象。一个例子是“狂人接舆”。庄子并不要求人们像这些怪人一样生活。正因为他们的怪癖被许多人认为是无用的,使得他们既不符合社会习俗,也无法被模仿。因此,这些怪人表现出不同的存在方式。


英国哲学教授:中国道家思想的“无用性”

自我营销成为了一种被人们所痴迷的行为

我们是自由的么?

我们能从这个故事里能得到什么?庄子那棵无用的树对我们来说可能不太好理解。但是,庄子描述的那些行为古怪的圣贤,我们可能更容易理解,因为他们在某种某种程度上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呼应。然而,道家在很多方面仍然跟自由主义仍有很大的不同。

在自由主义的社会中,我们重视的个人主义或者个性,实际上是有名无实的。因为在当代西方社会,这种个性实际上是被当作商品的。因此今天人们常说“一个人必须推销自己”。在我们的社会的文化和实践上,自我营销成为了一种被人们所痴迷的行为。例如,我们会在在简历和社交媒体上努力呈现自己的个性,在生活中我们以其他更微妙的方式这样做。一个人的个性被看作是展现自我的一种方式。而以这种方式呈现自己往往意味着你是有用的。而在这样做的时候,一个人的身份往往是通过他的有用性来定义的。

在语言的使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基于有用性的社会所带来的残酷性和和对人的异化。例如,像“人力资源”这样词汇在日常思维中无处不在。语言无情地将人与其他资源(如煤炭、钢铁、木材等)混为一谈。

这种情况与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思想所蕴涵的人文主义是格格不入的。它反映了现代生活中的双重标准以及所谓的“个人主义”。效用原则从根本上否认了个人价值的绝对性,而对个人的尊重本应是我们社会的核心。

重视效用在我们社会中,可能永远不会改变。但《庄子》中关于一棵无用的树的故事,至少帮助我们重新发现了一个无用的地方。它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自由的方式——即,我们可以停止那种认为我们必须时时刻刻都有用的感觉,或者认为生活中除了效用没有别的东西了。我们应当去挑战当代文化中的功利主义。这样也许我们可以重新做回我们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