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见到的董芷林先生

 zdjphoto 2019-03-19

成竹于胸中

苏轼有言“画竹者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意即画竹者在下笔之前,已将竹的整体,包括竹的生命、形态、环境变化了然于胸,这样,在画者的笔下,才会有神型俱佳的作品。自再次见到董先生后,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应该说是更清晰了些的。

董先生是当代沪上实力派画家,吴昌硕先生第三代传人,王个簃先生入门弟子。“缶门”注重诗、书、画、印四艺齐修,先生的入门从艺之路极其艰难。1967年,董先生在这个特别的年代,似乎是命运们按排,入得王个簃先生门下,自此勤奋刻苦,日不定缀。彼时,传统文化的学习环境甚是不堪,但王个簃先生虽身处困境,对弟子的要求却不减毫分。王个老为董先生划列书单,交代必修重点,逐字逐行修改作业。董先生那年22岁,同代青年多在打砸“传统”,他却如饥似渴地学画、看书、读诗、写诗。当时学习资料稀缺,先生经常需要先偷偷借阅,或逐一抄录,每每废寝忘食。如今董先生的绘画、书法、诗文和刻印,臻此成熟,果有原因。时人评说先生作品,既有缶老的雄浑厚重的王者气象,王个老的清逸俊朗的文人风韵,又有自己独树一帜的洒脱灵动。先生坚持学习,锲而不舍,不断融会贯通各家所长,其作品呈现往往让人“忘乎其技”。

第二次见到董芷林先生,恰逢先生作画,画的是紫藤与墨竹。先生聚气凝神,手到意到,观其作画,挥洒放逸,酣畅淋漓,用笔濡墨处,郁勃雄健而兼谨严,恣肆粗犷不失法度。有如音韵流动,高山流水,波澜起伏,一气呵成。此所谓外姿激烈,内构静穆者。宋人黄休复之言:“笔简形具,得之自然”,非常概括准确地注解了先生的艺术修为。

董芷林先生好游历各处名山大川、人文胜景。凡所到处,先生摄影、作诗、撰写游记,编辑美篇,这些作品中,不经意间都有国画大写意的挥洒飘逸,和当代艺术的细腻摩登。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文人和现当代艺术家们的一个共同特质:他们关注、发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个体精神意识上的反映,并将此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或元素。作为画家,董先生关注的不单是艺术技巧的历练,还有对技巧之外,广博和细微、平凡和丰富之处事与物的洞察,一如庄子《天下篇》有言:“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先生如今取得的艺术成就,不仅来自于他对艺术纯粹的钟爱,他的勤奋坚持,还来自于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万物变化的敏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