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精髓(原创)

 程穆泽 2019-03-19

随笔//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精髓(原创)

圳……
2019-01-31 阅读1580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远古时代起,先人经过生活经验积累,就已经掌握一套农作与季节变化相关的历法知识。流传至今的历法,恰如其分的融合了季节周期变化,甚至可以说与自然现象步伐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我国历法,讲究阴阳合一,四季周期兼顾,尤其是历法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安排,更是周密细致,有条不紊。那是先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之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与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模式,至今仍是我国历法的核心内容。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可以认定,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其背后蕴藏的知识体系在其他文明体系中均没有发现,它是中华文明和谐模式的产物。

远古时代并不具备现代科学概念,但不等于不具备科学能力。先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察、体悟、总结大自然的规律,于是有了至今依然准确的二十四节气。

充分合理的将太阳年的长度分为为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以自然现象里的气候物种类别加以划分,由此形成了系列的中国农业文化现象。


其一为季节变化。划分出--


立春、春分

立夏、夏至

立秋、秋分

立冬、冬至


其二为气温变化。划分出--


小暑、大暑、处暑

小寒、大寒


其三为降水量变化。划分--


雨水、谷雨

白露、寒露、霜降

小雪、大雪


其四为物侯变化。划分--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如此齐整且合理的时序排列,既显示出先人的无穷智慧,又看出先人将自然科学视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随着社会进步,我国的城市与乡村建设同样面临调整,时过境迁,即使在以农耕为主的乡村,现今也已普遍使用了空调设备,自然气候条件与动植物活动周期等都已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序列,曾经和人类息息相关的节气,仿佛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然而,细心观察生活的人,一定发现二十四节气其实已成为一种文化潮流,侵入到了流逝的时间的缝隙间,深刻的反映在你我每日生活的链接里,甚至墙上日历间节气的提醒,都可能成为你我生活中饮食起居、出门穿衣的重要依据。

节气作为中国文化精髓,已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脉相循环,生生不息。

二十四节气的存在价值,体现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理念中,它的作用如今已不是单一局限于农耕细作。众所周知,自然规律之道一通百通,那么二十四节气既然准确反应了气候规律和生物周期,同样也能指导你我为人处事之道。

二十四节气注重循环往复,阴阳平衡,此消彼长,日月运行,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万物变化不离根本,无可穷尽状态更新。故此你我当自强不息、当实时变通、当与时俱进。

万物存亡,自有其序,为人处事,时止则止,时行则行,顺应潮流。


节气讲究阴阳调和,阳气初始,暖风驱寒,乐观向上,积极进取;阳气盛极,热火沸腾,事业鼎盛,戒骄戒躁。

同理,阴阳失调,身处逆境,莫失理想,自暴自弃,当顽强奋斗,相信自己。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传统理念的"二十四节气养生"深受大众的喜爱。这一古法理念在现代化的如今得以延续扩展,无疑又是中华文化精髓的真实体现。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节气变化,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科学的秉承了天地之元气,调节人体之经脉,正是中国古代传统历法中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深邃意义所在。


更为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由此可以肯定,无论现在或将来,只要自然规律不发生变化,二十四节气就永远不会过时,它的文化价值就永远无法磨灭。

文章最后,我们必须补充的说一下,那就是先人对二十四节气的重视运用,还更为广泛的反映在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中。

我国是个诗歌王国,流传于世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歌赋如浩渺星月,随意采来读之,美不胜收,受益匪浅。

文章结尾,例举数首——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言诗》

清 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小满》

宋 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梅雨五绝》

宋 范成大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

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

《夏至避暑北池》

唐 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

唐 杜甫


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

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

千室但扫地,闭关人事休。

老夫转不乐,旅次兼百忧。

蝮蛇暮偃蹇,空床难暗投。

炎宵恶明烛,况乃怀旧丘。

开襟仰内弟,执热露白头。

束带负芒刺,接居成阻修。

何当清霜飞,会子临江楼。

载闻大易义,讽兴诗家流。

蕴藉异时辈,检身非苟求。

皇皇使臣体,信是德业优。

楚材择杞梓,汉苑归骅骝。

短章达我心,理为识者筹。

《处暑后风雨》

宋 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白露》

唐 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谪居》

唐 白居易


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

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

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

《立冬日作》

宋 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小寒食舟中作》

唐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题浮光丘家山寺》

宋 王之道


古寺钟鸣漏向残,马嘶人起束征鞍。

曈曚半弄阴晴日,栗烈初迎小大寒。

溪水断流寒冻合,野田飞烧晓霜乾。

嗟予老踏浮光路,陟岵怀亲眼欲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