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鸿雁传书”,不能作为中国“书信文化”的象征!原题《“鸿音”“雁书”等都是用来形容书信的难得和珍贵》笔者写的《建议发行“中国书信”邮 票》见报(《集邮报》2014年第36期第3版)后,很快就有邮友对文中的“古今诗文中的‘鸿音’、‘雁书’以及其他的鲤鱼、青鸟等传书 ,其实都只是用来形容书信的难得和珍贵”,表示好奇,为什么是“形容”?笔者在此作出进一步解释。有人说“鸿雁传书”代表和象征书信文化, 然何为“代表”?何为“象征”?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足以显示同一类的共同特征的人或事物,才可称为“代表”,如代表作。但鸿雁是鸟, 而体现书信文化的却是人事通信,两者并非“同一类”,怎可代表?象征是“以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如以火炬象征光明。但书信文化亦属 具体事物,而非“特殊意义”,怎可以具体事物的“鸿雁传书”象征?这些释义是历代沿革下来的,历代文人自然懂得,所以,一些诗文中的“鸿音 ”、“雁书”等不会是用来代表和象征书信文化的。即使不拘泥这些释义,尝试改变一下,“鸿雁传书”也不可以代表和象征书信文化。见于史籍的 两则“鸿雁传书”,一则是纯属编造的苏武的“鸿雁传书”,一则是似有其事的郝经的“鸿雁传书”,即使苏武也如郝经一样制成蜡丸书信系在鸿雁 腿上,然茫茫天地间,鸿雁千千万,系有丸书的鸿雁南迁或北徙之后,究竟会栖息于哪片水域?又如何能准确地被人发现?况且鸿雁也不会容许腿上 突然增加什么东西,是会努力用尖嘴去啄的,尽管制成蜡丸,也难保不被啄损,而一旦破损,其书信即会被水浸湿,字迹消失。如此受到极大局限, 成功几率微乎其微以的“鸿雁传书”,怎么可以代表和象征通达的人事通信和繁盛的书信文化!有人把“鸿雁传书”说得无事不能、“无时不能,说 “古时候通信条件有限,举凡军队调动,官员出使、战士戍边、商贾远行、文人交往、书生赴考、红叶传情等,都离不开鸿雁。”(引自《中国集邮 报》表2014年第33期第5版“传书故事五则之一、鸿雁传书”),似乎古诗文中的“鸿音”、“雁书”都真的是鸿雁传递的。但这史不过是该 人的信口开河!鸿雁是逐水而居的候鸟,有着固定的迁徙季节和生存水域,岂是人类随意如信鸽一样驱使得了的?事实上,这些古诗文中的“鸿音” 、“雁书”等一概都是由人事通信传递的,并不指望鸿雁以及其他什么鲤鱼、燕子、青乌之类的传书。在否决了上述各种可能之后,笔者认为,古今 诗文中的“鸿音”、“雁书”以及其他的鲤鱼等传书,都只能是用来形容书信的难得和珍贵的。几乎无望的鸿雁等所传之书,无疑是非常难得和珍贵 的,以之比拟人事通信传递的书信,自然也是为了表明难得和珍贵。作为形容,也就跟“佳音”、“华翰”的形容一样,只不过“佳音”、“华翰” 是形容书信的美好和光彩,是用形态形容,而“鸿音”、“雁书”则是形容书信的难得和珍贵,是用典故形容。然而再优美、深刻的形容,也终究代 表不了书信文化本身。所以笔者建议最好能发行一套多枚的“中国书信”题材邮票,以古今书信为图案,充分表现不同历史时代书信的不同形式和书 写特点。(作者:河北杜德玉原载《集邮报》2015年9月30日第39期《邮苑文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