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与同为浪漫主义诗人的雪莱相互赏识,构成了英国诗歌历史上的双剑合璧,同时也被鲁迅先生高度评价,足以说明其诗作及人格的光辉是不可磨灭的,为人们所熟知的《唐璜》正是其长篇叙事抒情诗之一,而“拜伦式英雄”也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物形象。 散文大家威廉·黑兹利特曾这样评述拜伦:“在散漫、鲁莽和古怪方面,拜伦勋爵超越了他同时代的所有人。” ![]() 人们对于拜伦的诗歌大都有两种认识:一是在诗歌中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这是使其诗歌受到推崇的唯一理由;二是将其对自由的向往、热爱与追求融入诗歌,将其内心的浪漫、不羁都通过诗歌传递给世人。 不论哪种看法,都是以深刻认识拜伦在诗歌中的自我表现为基础的。 自我表现对于中国人来说很是缺乏,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敛、保守性格的影响,我们很少凸显自我,彰显人的个性,也很少发出个性解放的呐喊。对此,今天咱们就来一起看下这位英国人是如何通过诗歌看待世界,理解自己的情感的,进而彰显自我个性,追求人的自由世界的。 1,《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 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 仍然居住在高原的洞穴, 或是在微曛旷野里徘徊, 或是在暗蓝海波上腾跃; 撒克逊浮华的繁文缛礼 不合我生来自由的意志, 我眷念坡道崎岖的山地, 我向往狂涛扑打的巨石。 命运呵!请收回丰熟的田畴, 收回这响亮的尊荣称号! 我厌恶被人卑屈地迎候, 厌恶被奴仆躬身环绕。 把我放回我酷爱的山岳, 听巉岩应和咆哮的海洋; 我只求让我重新领略 我从小熟悉的故国风光。 我虽然年少,也能感觉出 这世界决不是为我而设; 幽冥暗影为何要幂覆 世人向尘寰告别的时刻? 我也曾瞥见过辉煌梦境—— 极乐之乡的神奇幻觉; 真相呵!为何你可憎的光明 唤醒我面临这么个世界? 我爱过——所爱之人已离去; 有朋友——早年友谊已终结; 孤苦的心灵怎能不忧郁, 当原有的希望都黯然熄灭! 纵然酒宴中欢谑的伙伴们 把恶劣情怀驱散了片刻; 豪兴能振奋痴狂的灵魂, 心儿呵,心儿却永远寂寞。 多无聊!去听那些人闲谈: 那些人与我非敌非友, 是门第、权势、财富或机缘 使他们与我在筵前聚首。 把几个忠诚密友还给我, 还是原来的年纪和心情; 躲开那半夜喧嚣的一伙, 他们的欢乐不过是虚名。 美人,可爱的美人!你就是 我的希望,慰藉,和一切? 连你那笑靥的魅力也消失, 我心中怎能不奇寒凛冽! 又富丽又惨苦的繁嚣俗境, 我毫无叹惜,愿从此告辞; 我只要怡然知足的恬静—— “美德”熟识它,或似曾相识。 告别这熙来攘往的去处—— 我不恨人类,只是想避开; 我痴心寻觅阴沉崖谷, 那暝色契合这晦暗胸怀。 但愿能给我一双翅膀: 像斑鸠飞回栖宿的巢里, 我也要展翅飞越穹苍, 飘然远引,得享安息。 ![]() 拜伦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在命运上不完美,甚至很多都很痛苦,遭受着各种尘世之磨难。通过诗歌艺术,拜伦给我们展现出一个坚持己见、不畏人言、执着求索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这样的形象虽然孤独,但掩盖不了他的坚强;虽然会碰到很多挫折,可能难以取得想要的成果,但是至少为了梦想努力,为了目标勇敢地付出,比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高尚得多。 2,《当初我们俩分离》 当初我们俩分别, 只有沉默和眼泪, 心儿几乎要碎裂, 得分隔多少年岁! 你的脸发白发冷, 你的吻更是冰凉; 确实呵,那个时辰 预告了今日的悲伤! 清晨滴落的露珠 浸入我眉头,好冷—— 对我今天的感触 仿佛是预先示警。 你把盟誓都背弃, 名声也轻浮浪荡; 听别人把你说起, 连我也羞愧难当。 他们当着我说你, 像丧钟响彻耳旁; 我周身止不住战栗—— 对你怎这样情长? 他们不知我熟悉你—— 只怕是熟悉过度; 我会久久惋惜你, 深切得难以陈诉。 想当初幽期密约, 到如今默默哀怨: 你的心儿会忘却, 你的灵魂会欺骗。 要是多少年以后, 我偶然与你相会, 用什么将你迎候? 只有沉默和眼泪。 拜伦在诗歌中非常注重自我表现,但这样的自我表现往往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是对个人的标榜,而是真正蕴含了浪漫英雄主义色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有着浪漫主义色彩,他们孤独、忧郁、满腔热血,却找不到正确的道路,这与诗仙李太白的形象是比较类似。 3,《我们将不再徘徊》 我们将不再徘徊 在那迟迟的深夜, 尽管心儿照样爱, 月光也照样皎洁。 利剑把剑鞘磨穿, 灵魂也磨损胸臆, 心儿太累,要稍喘, 爱情也需要歇息。 黑夜原是为了爱, 白昼转眼就回还, 但我们不再徘徊 沐着那月光一片。 ![]() 在诗人看来,生命是空洞而毫无意义的,唯有爱情才能唤回我们“世界的良知”。换句话说,拜伦在诗中暗示自己的思想、人格魅力和精神会随着历史的流逝而流传下去,而那些活着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人只能湮灭在时间长河中。无论是叙事诗,还是爱情诗,都体现着作者对自我坚持的肯定和自信,应当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