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山啊、千山【4】

 黑龙江波涛 2019-03-19
千山(七)



千山(七)


    祖越寺

千山(七)


       祖越寺是千山五大禅林之一,原名灵岩寺。相传始建于唐代。相传建寺时有高僧传古祖师从寺经过,讲经说法时有“天花乱坠,地涌金莲”这样不可思议之妙景出现,故改名为祖越寺。

千山(七)


千山(七)

        到了金代,祖越寺(当时称灵岩寺)成为了皇家寺院。金睿宗的皇后、金世宗的生母贞懿皇后李氏出家为尼(法号通慧圆明法师),曾来此寺静修,并大起浮屠,扩大了佛教的影响。据金御史王寂的《鸭江行部志》及有关资料记载,祖越寺当时的建筑有九圣殿、水殿、正观堂、蜇龙亭、石佛洞、凤想观、金利塔、颐和洞、八宝琉璃井、三台等。而从1997年发掘的遗址上看,祖越寺的建筑曾经极其宏伟,有七个建筑群落,即振衣岗一带有三处,玉皇阁上下有三处,万佛阁有两处,四松亭前后有两处,三台上有四处,东台有一处,南山坡有两处 ,大约有60余幢庙房。

             千山(七)


             千山(七)

       到元代,寺院趋于衰颓,不少殿宇坍塌。明代嘉靖年间,山洪暴发将大部分庙宇冲毁,只残留玉皇阁、万佛阁。祖越寺高僧续澄住持,在殿宇毁坏严重、部分殿宇不存在的情况下,于1572年(明隆庆六年)选址重修了殿宇,为祖越寺重兴奠定了基础。1598年(明万历26年)寺僧普安又续建。

       1667年(清康熙6年)道教传入千山之前,祖越寺的范围包括千山无量观上院、玉皇阁和罗汉洞等全部。但当道教传入后,万佛阁、玉皇阁、罗汉洞等10余幢建筑皆归道教所有,祖越寺范围逐渐缩小,屈居五大禅林建筑规模之末。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寺僧性云又主持重修,后经1749年(清乾隆14年)、1824年(清道光4年)以及光绪年间相继重修,及至清末祖越寺建有正殿、韦陀殿、胡仙堂、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客堂等共15幢殿宇。

       解放前,祖越寺有地357亩,荒山地400亩,土改时将部分土地分给农民,寺僧靠农业生产维持生活。1966年1月,僧众集体去五龙宫,寺庙由千山管理所管理。同年8月祖越寺被砸,佛像经书被毁。1978年,千山风景区管理处重修祖越寺,由比丘尼住持,在“文革”后首任住持亲慈尼师带领下,众尼节衣缩食,十方信众大力施助下,古刹殿宇得以重现辉煌。


    山门

千山(七)


千山(七)


    大悲殿

千山(七)


    接引殿

千山(七)


    天王殿

千山(七)


    鼓楼

            千山(七)


    钟楼

            千山(七)


    韦陀殿

千山(七)


千山(七)


千山(七)


    地藏殿

千山(七)


    观音殿

千山(七)


    大雄宝殿(维修中)

千山(七)


    香炉

             千山(七)


    祖越寺后弥勒峰陡壁上刻有“独镇群岳”四个大字,取于道家《玉匮经》,黄帝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之意,由明代的巡辽御史盛泰宇在1568年(明隆庆2年)题写。 旁边还有“含译宣气”四字,本春秋题词说:“山为言宣也,含泽布气调五神也”,即弥勒垂腹之意。

千山(七)

    今天的祖越寺似乎没有灵岩寺的气场大,也许是庵不如庙。

    
    云潭

千山(七)

             千山(七)


千山(七)

    天鹅戏水

千山(七)


    云潭旁有三条路,向前直走经桃花溪谷到五佛顶;右边牌楼下的山路通往龙泉寺,长春电影制片厂1958年拍摄的反特电影《古刹钟声》的外景地;左边的路通往大佛寺、天成大佛。


    因为只有半天时间游览,故未去龙泉寺。

千山(七)


    通往大佛寺、天成大佛。

千山(七)


    大佛寺山门。(外)

千山(七)

     (内)

千山(七)


    牌坊

千山(七)


千山(七)


    弥勒阁。

             千山(七)


             千山(七)


    大佛寺。

千山(七)

    庙宇三面环山,一面高墙,有七幢建筑,20间,建筑面积523.6平方米。据史载,明万历二十年(1585年)重建南泉庵;清天命二年(1617年)又再重修南泉庵,建殿宇3间、佛像1龛;清嘉庆五年(1800年)农历九月重修南泉庵。后因发现天然弥勒大佛而改名从新修建。今天的千山大佛寺,历时七年修建,弥勒宝殿矗立于莲花峰上,龙华法堂坐落于道场之中,来迎门迎送往来净土之客,释迦如来舍利法堂珍藏佛祖释迦摩尼的真身驻世之宝,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千佛弥勒阁等。大佛寺内佛前庄严,三宝俱足,名扬海内外。

千山(七)


    龙华堂。(千山最气派的佛堂)

千山(七)


千山(七)

    “佛”字

            千山(七)


            千山(七)

    钟亭

            千山(七)

    鼓亭

            千山(七)


    龙华堂下的亭子,亭子里有转经筒。

            千山(七)


            千山(七)




    来迎门,从此上山,去天成弥勒大佛。(龙华堂对面)

千山(八)


千山(八)

    来迎门两侧的亭子。

             千山(八)


             千山(八)


    穿过来迎门,继续上山。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弥勒宝塔、弥勒宝殿。

千山(八)


    天成弥勒大佛在照片左侧较矮的山头。

千山(八)


    弥勒宝殿。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峰顶,从山下到山顶徒步登山用时30分钟。也有缆车上下。
 
千山(八)


    天成弥勒大佛。

            千山(八)

       大佛地处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顶的东南方,距著名的庙宇南泉庵东南300米,海拔520米,整座大佛就是一座高耸的山峰。大佛坐高70米,肩宽46米,头高9.9米,头宽11.8米,耳长4.8米,圆圆光亮的大头高如三层楼房,长满绿苔的浓眉 之下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其五官摆放位置适宜,比例恰到好处。大佛左手分开放在膝盖上,右手握拳,手臂压在右腿上,右胳膊上方还端坐着一尊南极寿星,从整体看去是向右倾坐的姿态。在其胸前还天然形成一只捻珠,其长短比例及位置非常神奇,迎着阳光还可以看到圆圆的珠环。大佛的右手背上有人工凿刻的直径约3米的大圆环,其凹凸部分迎着阳光从远处看去自然形成一个明暗对比强烈的光环。有人说这个光环是个“八卦图”,也有人说是个“法轮”,种种说法不一。在大佛腹部中央有一个高2米、宽1.2米的椭圆型的空洞,在其边缘还长着棵小松树,从远处看去宛如一丛长毛掩盖着大佛的“肚脐眼”。在大佛的最低部还长着两只宽大的脚。在对这尊大佛的挖掘考证中,竟然发现了许多历史上有人拜祭的痕迹。在距大佛对面200米,高约70米的峭壁上有一个人工凿刻的1米宽、6米长的古拜佛台,其花岗岩台面已经风化,据地质专家鉴定,花岗岩风化到如此程度,起码要有上千年时间。在古拜佛台的下方30米处,还发现焚香拜祭用的瓷质供碟和近尺厚的香灰。据考古学家考证发现,挖掘出来的供碟是明清时期的瓷制品。由此可见,大佛早在明清时期就被供奉膜拜。
            

千山(八)


千山(八)


    弥勒宝塔。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千山(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