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这条老街 ------ 一起感受高淳的“高”与“淳”

 骏马nanjing 2019-03-19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播出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五季走进高淳老街,倾听老街的故事,品味老街味道。高淳名称的由来、百姓舍己为人的事迹、豁达闲适的生活态度……得到一一展示。只有八百多米长的高淳老街,却浓缩了自宋以来历代建筑的精华,被誉为“金陵第一古街”,十多条巷弄沿老街横向排列,形成了鱼骨状的街区格局。
  连接东西,富甲一方
  高淳东邻常州、无锡,西接安徽,自古就被誉为“日出金斗,日落斗银”的鱼米之乡。相传,春秋时期,伍子胥被楚王追杀,得到固城湖边浣纱女舍身相救,逃往吴国。受到吴王重用后,伍子胥开凿胥河,北上复仇。伍子胥没有想到的是,这条当年运兵的复仇之路,变成了皖南和苏南沟通的重要水路。中段固城湖一段,也开启了千年的繁华。
  北宋徽宗时期,张抗将军再次修圩筑堤,时值冬季,大雪封湖,工程受阻,就在众人束手无策之时,一只白色的梅花鹿从雪地里跑过,留下一串脚印,张将军灵机一动,命令士兵沿着白鹿留下的脚印打桩,很快就修成了圩堤。宋徽宗听到这个故事后十分高兴,命名此地为“永丰圩”。“永丰”就是永远丰饶的大地梦想,圩堤建成后,固城湖周边开垦出千顷良田,吸引不少人到此安居。人们用青石铺成街道,建成房屋,这条青石街被称为“一字街”。
  久而久之,以“一字街”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重要集镇,来自皖南山区药材、茶叶、山货,和来自江浙平原的粮食、布匹在老街集散。南来北往,客商云集。最繁盛时,老街上的油坊、饭店、茶馆等商铺多达170多家。
  筑坝蓄水,舍己为人
  胥河给高淳带来了兴旺,也带来了水患的威胁。每到雨季,皖南山洪倾泻而下,高淳便成了太湖平原的蓄洪屏障。老街的居民介绍:“固城湖的湖底与苏州北寺塔的塔顶相平。如果高淳不把洪水拦住,太湖平原就全要淹掉。”
  明朝初年,江南地区遭遇大洪水,为保护太湖平原,朝廷决定将固城湖大坝增高三丈,把洪水全部留在高淳境内。这个决定对高淳人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消息一出,大家都坐不住了,紧急聚在一起商议决策。老街人顾全大局,他们含着眼泪运来石材、木料,高筑堤坝拦截洪水,八十多座圩堤沉没,十多万亩良田沦为泽国,繁华的一字街也沉入了湖底。高淳人以家园覆灭的代价,换取整个江南百姓的平安。
  江苏省委党校教授李继锋教授说:“这是一个付出重大牺牲的决定,他们都是普通人,做出这么一个非常高尚的行为,它也是一个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熏陶。这就是高淳当地优良的风尚,是‘善’的具体表现。”
  不惧挑战,重建家园
  明弘治四年,高淳独立成县,老街成为县衙所在地,比以往更加繁华热闹。乾隆下江南时,就曾游历高淳,当年御用的水井,至今还陪伴着老街人的生活。
  几百年的时光没有改变老街的格局,蜿蜒的街道好似钱兜的形状,寓意着“财聚兴旺、前程无限”的好风水。从审美上讲,也有移步换景,别有洞天的感觉。沿街前店后宅的砖木骑楼,是典型的徽派风格,从建设之初,老街人就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融入一砖一瓦中。直到今天,还能在门梁木雕上看到“文武财神”“招财进宝”“福禄寿三星”的形象。
  宋时的街道、明朝的庙宇、清代的老宅,一条八百米长的老街,却串起近千年的时光,也把古老的故事和时代的变迁,深深烙印在这老街的一砖一瓦中。
  2010年,高淳成为中国第一座“慢城”,人们远离喧嚣的都市来到这里,一边亲近自然,一边感受历史,慢下的不仅是匆匆的脚步,更是在老街惬意舒适的生活中,寻求一份内心的宁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