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一)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现阶段人民的构成 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3)现阶段人民的地位 我们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共同建设自己伟大的国家。 (4)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不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社会上还存在着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敌 对分子,我们必须与其进行斗争,以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不被 动摇,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2.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1)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 公民权利指的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由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2)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基本内容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这些权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九类: ①平等权; ②政治权利和自由; ③宗教信仰自由; ④人身自由权利; ⑤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权,取得赔偿; ⑥社会经济权利; ⑦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⑧妇女的权利,婚姻、家庭、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 ⑨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3)人民与公民的区别和联系: 类别 内容人民公民 不同点含义在不同的国家,在同一国家 的不同历史阶段,人民有着不同 的阶级内容指具有某国国籍并根据 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 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性质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 而言的法律概念,通常指具有一 国国籍的人 范围比“公民”的范围小比“人民”的范围广泛 关联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 政治权利的人 (4)法律保障公民权利 我们享有的权利,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及他人的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因此,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 ①立法保障的含义:就是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 来,运用国家强制力加以维护。 ②司法保障的含义:指通过法律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 的权利。 (二)公民的义务 1.我们的法定义务 (1)义务的来源: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 (2)法定义务的含义: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义 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3)公民的基本义务的含义: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公民 的基本义务。 (4)公民的基本义务的具体内容: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 团结;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 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等等。 (5)履行法定义务的重要性 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既是享受权利 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既要增强权利概念,依法 行使权利、维护权利;又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每个人都 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②履行法定义务是我国法律向公民提出的爱国的具体要求。 自觉履行这些义务,是我们的“天职”,也是爱国的重要表现。我们 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履行法定义务的实际行动,表达我们的爱 国之情。 2.我们的道德义务 (1)道德义务的含义:指社会成员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 愿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2)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广大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履行义 务,既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 文明进程。 (3)履行道德义务的方法: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 道德规范,积极履行方方面面的道德义务。 3.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1)联系: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 补充。 (2)区别:法定义务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对于未履行法定 义务的公民国家有权对其执行相关的制裁;道德义务是社会成员 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二、我们的人身权利 (一)生命健康权 1.生命与健康的权利 (1)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 ①享有人格权的重要性:每个人要想真正作为一个人存在,并 同他人协调地共存,就必须具有人格权。人格权是把自己与社会联 结在一起并与他人发生各种联系和交往的前提。如果不享有人格 权,人就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人格,人的尊严和价值也就不复存在, 现代社会生活也就无法正常进行。 ②人格权的含义:人格就是做人的权利,它是公民的基本权 利。人格权包括生命健康权等物质性人格权和自由权、姓名权、肖 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精神性人格权两类。 ③人格权的特点 a.与生命相伴,从出生就伴随着我们。 b.由每个人单独享有,不得转让、抛弃、继承,也不受他人的非 法限制,更不可与我们的人身相分离。 ④在公民的人格权中,生命健康权居于首要地位。 ⑤人格权还包括人身自由权,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不受侵犯。公 民的人身自由权是人格权的组成部分,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 己支配。法律赋予我们广泛的行动自由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 侵害其他公民的人身自由。 (2)法律捍卫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①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特殊保护 法律禁止使用童工,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促使义务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等。由此可以看出,法律禁用童工的意义重大,事关未成年人的切身利益和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发展。 ②生命健康权受非法侵害时的法律救济 a.我国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都 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加以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 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b.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 保护。 2.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 (1)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 ①行使生命健康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有权珍爱生命, 维护健康,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使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 和焕发向上的精神;二是有权在患病时及时医治,恢复健康,增强 体质;三是当自身生命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 法律保护。 ②放弃生命健康权的恶果:会给亲朋好友带来无尽的哀伤、较 大的财产损失,还会引发老者无人赡养、幼者无人抚育等一系列问 题;自残者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负担。这些行为与道德相悖,与法 不合,是不可取的。 (2)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①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必要性: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 的同时,更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伤 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尊重他人就是保护自己。 ②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办法:我们要关爱生灵,关爱他人 的生命与健康,远离暴力,做一个既遵守法律又乐于助人的人。 (二)人格尊严 1.人格尊严不可辱 (1)人格尊严权 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是公民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 利。这项权利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 (2)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 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集中表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人格尊严不可侮,侮辱者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1)名誉及公民享有名誉权的意义 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它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有良好名誉,就可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2)做受人尊重和赞誉的人,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 权利 良好的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表现。不过,品行优良者并不总是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人的名誉权常会受到侵害。为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社会的道德和秩序,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 (3)名誉权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4)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既不道德,也不合法,要承担相应 的责任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侮辱或诽镑他人。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的指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注意:人格尊严是自尊和他尊的统一,是主观认识和客观态度的结合。无论公民在社会地位、文化程度、财产、年龄、性别、民族等方面存在什么差异,其人格尊严都是相同的,即所有主体应得到社会最起码的尊重应当是一样的。 (三)隐私权 1.隐私权的含义 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2.隐私权的作用 赋予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 3.隐私权的主要内容 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等。 4.侵害公民隐私权的表现 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监视、窥视他人的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道听途说且传播他人的隐私,非法利用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执法机关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相关信息,不在此列。 5.依法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方法 (1)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 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 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失赔偿; (2)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己,尊重他人的隐私; (3)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 (4)保护隐私不是自我封闭、与世隔绝,在自己遇到麻烦、产生 困惑、出现烦恼时,应学会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以获得成 长所需要的理解和帮助。 三、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一)受教育权 1.受教育权的含义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2.义务教育的含义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 (1)强制性,即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 (2)统一性,即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要人学接受规定年限的 义务教育。 (3)免费性,即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免收学费。 4.如何维护自巳的受教育权?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受教育权。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非法侵犯时,我们既可以采用非诉讼的方式予以维护;也可以采用诉讼的方式,到人民法院起诉来予以维护。 5.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最主要的有三项:(1)认真履行按时人学的义务;(2)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3)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 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二)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护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2.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供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依据。 3.消费者享有的9项权利 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教育权、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监督权等。 4.消费者维护权益的途径 (1)消费者应不断增强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时的正确维权途径: 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③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究竟采取以上五种方式中的哪种方式维权,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四、社会公平与正义 (―)社会公平 1.公平的含义 人们心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 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 到他应得到的利益。 2.公平的特点 公平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 个体,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 注意: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公平总是相对的。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公平,既有主观标准,又有客观标准,并且是主客观统一的。 3.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1)公平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 ②有了公平,我们才有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 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③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 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2)失去公平的严重后果 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能够使人们稳定持久地进行合作,而只有公平才能实现这一点。人们在社会的合作交往中,若产生不公平的行为,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恶化,合作难以继续;会对社会继续 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4.维护社会公平 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1)公平具有相对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公平总受到 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 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能达到绝对公平。 (2)判断公平与否的制约因素: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3)对待不公平现象的正确态度和方法:①增强权利意识,用 合法手段去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②调整 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③同破坏公平的行 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二)社会正义 1.正义的定位 正义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如被欺负了,有人斥责欺人者;受委屈了,有地方鸣冤申诉等。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 2.正义的行为和非正义的行为 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凡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 3.社会发展需要正义 (1)我国的相关制度体现了正义 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正义因制度而有了保证。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2)正义和公平的关系 正义的制度给予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而公平的获得也要正义的制度作为支撑。从而得出结论,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3)正义对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正义制度的调节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促使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最终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 4.做有正义感的人 (1)正义感的具体内容 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对正义行为表现出赞赏、崇敬之情,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乐于把对正义的崇尚之情付诸行动;对非正义行为则会产生不安、不满、愤怒的情绪,乃至采取行动来维护正义。这样的情感、情绪和心境等心理感受,就是正义感。 (2)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①如果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 上,能够采取正当方式,奋起抗争;②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 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予以声援和 救助;③未成年人既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要做到见义巧为,要 在尽量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 (3)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正义感的人 只有有正义感的人、正直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稳定、更和谐。 第五节我与国家和社会 ! 一、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一)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 I.我是集体的一员 (1)个体与集体相互依存:集体不能离开个体而存在,同时个 ;体也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联系: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 |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 i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 (3)个人应该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地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2.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1)关爱集体是我们的责任:集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只 ;有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集体才会真正成 ;为我们依恋的家。 (2)关爱集体的表现: ①关爱集体,表现为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②关爱集体,表现为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 集体遇到的困难。 ③关爱集体,还表现为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 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注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绝不是相互对立的,要避免将二者的关系割裂开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