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政治——文化生活2

 穿越我的天空4v 2019-03-19

第三节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

(一)重要特征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生命力表现

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等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人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人中华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华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

所谓延续力,是指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辍,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

(三)包容性表现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

第二,中华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

第三,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

二、中华民族精神

 (―)含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内容(基 本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 强不息的精神。此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 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等,都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精 神的丰富思想材料。

(二)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民对自己的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 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其时代特征表现为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二是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精神。

(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 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 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 现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2)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有 更加新颖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 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第四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一)文化生活多样化的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 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文化生活中的可喜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可喜变化存在的问题

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 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 产的发展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 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 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 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 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 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 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緋 闻轶事”

对策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 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三)辩证评价文化市场

文化市场既给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变化。

对于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也要全面分析。大众传媒可以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也为低俗化的文化消费推波助澜,一些落后、腐朽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

对文化市场的评价不仅要看到它存在的两面性,还应该看到文化市场的积极方面是主要的,消极方面是次要的。

正确引导和发展大众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通过大众化的方式,使其中的思想和观念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所认同,而大众文化正是这样一种载体和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正确引导和发展大众文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1)坚持大众文化的正确价值取向。

(2)创新大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3)加强对大众文化传媒和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

(4)提高大众文化消费者的辨别力与审美能力。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 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 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二)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发 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主义文化。

(三)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 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指导方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新人”的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思想在中国当前阶段的具 体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