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死亡叫做“被遗忘”

 董三宝 2019-03-19

最近看纪录片《人间世》,印象最深的是第七期“往事只能回味”中的一位老人:

八十六岁,第一任丈夫五十岁因肺癌去世,大儿子身患残疾,连小儿子都已经成为自己家庭中的爷爷。天津seo旺道

后来,老人找到了第二个伴侣,对方对她很好,十六年,事实婚姻,却因为家里孩子反对,没领结婚证。

晚年患了阿尔茨海默症,只能由自己的弟弟照顾。

纪录片长60分钟,这位老人在片中只一闪而过,却让我始终无法忘记她眼神中的心酸、无奈和孤立无援。

我想起春节遇到的一位老人,旁人都在热闹的走亲访友,他端着一张小板凳,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昏昏欲睡,日日如此。

老旧的房子、空寂的表情,衬着外面的欢声笑语,显得格外冷清。

对大部分人来说,老年丧偶似乎是一件没有任何必要关注的事情:他们似乎被认为不再需要伴侣,也不再需要为“爱情”而烦恼,那是年轻人的事儿。

于是,老年人的婚姻,很难被看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有配偶的老年人约为 1.25 亿,占老年人口总数的 70.55%——也就是说,还有近30%的老年人面临着丧偶、离婚与再婚等问题(其中,丧偶老人达到4747.92万,占26.89%)。

老年人,真的不需要婚姻么?

给丧偶的老年人再找个伴儿,

有意义吗?

老年婚姻这件事的重要程度,很大程度上都被忽视了。

其实婚姻与否,在下面这些情境,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 老年有个伴,睡觉睡得香

国外一项关于老年夫妻的婚姻状态、关系稳定性与睡眠的关系的研究表示,有老伴的老年人,比没有老伴的老年人有着更长的睡眠时间更好的睡眠质量

在那些已婚的老年群体中,婚姻关系质量差的老年人比关系质量好的老年人报告了更多更持续的睡眠问题。

  • 老年有个伴,积极快乐不孤单

为研究婚姻质量对老年人情绪的影响,研究人员分析了755名从64岁至92岁的老年人数据,结果发现: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已婚老年人都表现出了中度或强烈的情感或社交孤独。

如果配偶有健康问题、不经常提供情感支持、不经常交谈、意见不一致、或认为目前性生活不愉不适合,他们会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和社交孤独。

第二次婚姻中(再婚)的女性在情感上的孤独感更强,而有残疾配偶的男性在社交上的孤独感尤为明显。

在抑郁和心理障碍方面,美满的婚姻能够提供给老人巨大的情感支持,有助于减少女性高龄老人抑郁症的发生率,使得有偶老人的负性情绪概率低于丧偶老人。

  • 老年有个伴,健康指数也增高

《年龄与心理健康(Aging&Mental Health)》杂志曾发表了一篇文章,相关人员对比研究了两拨人:第一拨有374人,平均年龄74.2,婚姻平均长达49.2年;第二拨252人。将这些人分成两组:一组是婚姻幸福快乐的,另一组婚姻相对来说不快乐。

结果发现,对婚姻感到幸福快乐的这组老年人,在健康指数上,高于后一组。

除此以外,婚姻状况还影响认知功能,丧偶会增加认知障碍的风险。一般来说,独居或丧偶的高龄老人更容易发生认知障碍,例如最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症(即大众常说的老年痴呆)。

  • 老年有个伴,有助于长寿

又有一项关于老年群体婚姻状况和死亡风险的研究表明,再婚人群的死亡风险比不再婚人群低23%。

婚姻质量越好,死亡风险越低,婚姻质量得分每增加一分,死亡风险就减少3%。

至少从上面这些可以看出,婚姻对老年人来说整体是十分有利的。不仅能降低死亡风险、延长寿命,再加上从婚姻中能得到情感、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再婚老年人群的生存概率也普遍有所增加。

作为子女,我们该如何做?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人的各方面功能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尤其是身体健康、感官功能、活动性以及社会联结等方面。

而高质量的婚姻关系,似乎确实能帮助老年人更好的调节适应这些损失。

那么作为子女,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 尊重他们的选择,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不要再自以为是的认为老人就不应该离婚,老人就不需要伴侣,老人就不渴望爱情!把这些传统的、先验的、认知观念通通丢掉!

一项对近 4000 名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有46%的老年人赞成老年再婚;另一项对 600 名独身老人的调查也发现,有再婚意愿的人数达到 68%。其中,单身丧偶男性老人再婚需求高于丧偶女性。可见,独身老人对于再婚还是有着较为强烈的意愿。

出于不同的文化和性格,也许有的人并不愿意麻烦家人,有的人会觉得没必要或感到羞涩,当然,也可能有部分人会积极大胆的追求爱情,但无论怎样,请尊重他们的选择。

  • 带他们多出去走走,创造一个拥有更多交流的环境

可能对于父母的婚姻质量我们能做的不多,毕竟这是他们夫妻的相处模式,但是如果一对老年夫妻的社交范围比较小、与孩子的接触也比较少,那么他们在生活中的情感和社交孤独感也会更强烈。

因此,带着父母多出去散散心,让他们多说说话、感觉到孩子就在身边,这些都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孤零零的,毫无社会联结的存在于这个世上的。

最后,如果你身边有正面临着丧偶痛苦的家人,我们整理了一些具体可做的心理调节,希望能够帮到你:

1. 正确认知死亡,如果老伴是因病去世,也应当认识到死亡是对疾病伤痛的解脱。

2. 避免自责,将老伴生前的事业、 精神发扬下去,完成老伴未完成的遗愿。

3. 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如投身于社区活动、增加与其他亲人的交流、多与孙辈相处等。

江南说,一个人会死三次:

“第一次是在他停止呼吸的时候 ,从生物学上说他死了,他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第二次是在他下葬的时候,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过往和人生,然后在社会上他死了,活着的世界里不再会有他的位置;

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的时候,那时候他才能算是真正的死了,永远的死了。”

不要让仍然活着的老人,感受到第三种死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