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帖》(材官本) 《清和帖》(大观帖) 王羲之书《清和帖》,草书四十字。《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均收刻此帖。《宣和书谱》王羲之草书帖目著录《清和帖》有四本,又有《清和》等帖的记载。“清和”一词羲之尺牍中多见,故难以确认此帖是否为《宣和书谱》所载之本。 《清和帖》(阁帖安思远本) 《清和帖》(释文对照本) 此帖释文曰:“适耆十五日问,清和为慰。复得南后问不?想二庾速至,云始兴奴屯结,令人邑邑。想无所至耳。还具示问。” 因为此帖文字有不甚清晰处,故这一释文是有相当多的争议的: “适耆”,或释作“适知”“适始”“适吾”; “二庾”,或释作“二康”“二庚”; “速至”或释作“速王”“速主”; “云始”或释作“之始”; “令人”或释作“今人”; “屯结”或释作“长就”;等等。 情况之复杂,在王羲之的法帖中是罕见的。学者们争来争去,也只是盲人摸象一般各逞己见。因为既然文字不能通解,那么对此类模糊的草书释读只能夹杂着相当程度的推测。 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卷六甚至据此评判曰:“右军草书无不中规合矩,此帖字多荒率,格亦不遒,当是伪书。米老目为真,殆过。”“大段此帖摹拓多误。” 古人的考释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姚鼐,上文引用的就是《惜抱轩全集》卷二的释文。姚鼐并考订曰:“王耆之,今《晋书·王廙传》内不载其名,《世说新语》注云,耆之字修载,荆州刺史廙子,仕中书郎、鄱阳太守。此帖正在其鄱阳时,右军盖与其兄胡之等书,故首举其名也。鄱阳在金陵之南,故云得南后问不?又地与永兴相近,故忧其地有屯结。吾得拓本,奇字颇明,而从来释者多误。此帖字殊妙,而虚舟讥为荒率,皆不可解也。”姚鼐释第二字为“耆”,在写法上也最能接近,史料上也勉强说得通。 帖中的“二庾”,则或指庾亮、庾冰兄弟。程穆衡《淳化阁帖考释》云:“二庾,庾亮、庾冰也。始兴,王导所封爵也。史载亮尝欲举兵入除,王导以郗鉴不同而止,及并继导,颇任威刑,此必欲致导奴于法,故云然。” 这里暂不作史学上的严密考证和探索,仅就字面意思,结合姚鼐等人的考释,此帖大意应是:恰好收到王耆之十五日的来信,彼处清静和平,甚为宽慰。又有南方来的新消息吗?想到二庾兄弟火速赶到,说始兴地区民奴聚众起事,令人忧心。想来也不至于达到多么危急的程度吧,请来信详细告诉我。 史载,庾亮去世于咸康六年(340),所以此帖中的“二庾”若包括庾亮的话,则此帖的书写年代必在此年之前。以王羲之生于太安二年(303)计算,则此帖可能是王羲之三十六七岁时的作品,也应是王羲之传世法帖中比较早的作品。这一推论,或许与此帖的艺术水准并不很高的情况相吻合。 从此帖字迹看,线条流转,但颇嫌轻滑。体势偏于流媚,缺乏留驻,有用笔过速而点画不周的迹象。王澍评为“字多荒率,格亦不遒”,确也不是空穴来风。 原载《书法》杂志2019年第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