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驳 股

 连山老叟 2019-03-19


     这是一个早年农家常见的日常用具---驳股(家乡人的叫法)。小时候,家乡棉花极缺,农民一年到头仅能分到一斤棉花。妈妈把这一斤棉花恨不得当做十斤用---根本不够家人们的穿戴所用,更何况,妈妈还指望用这些少的可怜的棉花纺线织布变几个钱补贴家用。因此上纳底绱鞋根本舍不得用棉线绳子,都是靠父亲利用闲暇时光使用驳股把麻拧成 的绳子来做鞋。

     当年父亲从兰州弃商务农回到故乡以后,看到母亲纳底绱鞋操持家务之余还要见缝插针的用手捻麻绳,很是辛苦,就找了一个枣木疙节,刨啊刮啊地,悉心雕琢,打磨抛光,制成了这个轻重适中、结实耐用的应手工具---驳股。从此后,父亲经常从集市上称些麻会来,一有功夫,就拧起绳子来。那时候,常常可以看见,从地里下工回来的父亲,站在屋子中央左手提着驳股,右手一边拨得驳股哗啦啦转,一边配合左手不断地续麻捻动,随驳股的转动拧成的绳坯不断的延长,等达到父亲身高够不着的时候,父亲就把它们缠绕到驳股身上。等驳股缠满了,再把这些绳坯重新缠成圆球,腾出驳股,继续拧绳坯,一直到拧成两个绳坯圆球后,再把两股绳坯合成绳子。父亲拧的麻绳松紧适度,粗细均匀,母亲非常喜欢使用父亲拧的绳子。

     冬天的夜晚,父亲出乡揽活回来的时光是我们一家最开心的时候:我们姐弟躺在温暖舒适的被窝里,母亲“吱扭吱扭”的摇动着纺车,父亲站在屋子中央,伴着昏黄的灯光,一边用驳股飞快的捻动绳子,一边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述陈年旧事,回忆他走南闯北的经历,那些催人泪下的心酸往事和坚强不屈的励志故事,随着麻绳的捻动不断地延续,深深地打动和激励着我那幼小的心灵。

    父亲离我们而去二十多年了,父亲留下的驳股依然在我的记忆力转动、转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